概述:脑内
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过去人们称之为先天性脑
动脉瘤,事实上先天性脑
动脉瘤占脑
动脉瘤的70%v80%。虽然称之为先天性脑
动脉瘤,实际上指动脉中膜先天性的缺失,而并非
动脉瘤是先天性的。自从1927年Moniz发明了脑血管造影以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人们对脑
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近20年来,对脑
动脉瘤的研究更为广泛、更为深刻。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成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动脉先天发育障碍是动脉瘤产生的基础,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感染、创伤等是动脉瘤产生的后天因素。
先天性颅内动脉瘤95%位于颅底动脉环的前半部。约有20%的病例为多发性。一般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直径超过2.5cm者称巨大型动脉瘤。
瘤底的瘤壁扩张程度最大,故也最薄,薄到一定程度时,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即可引起血液外渗,这是动脉瘤“破裂”的常见形式,动脉瘤真正破裂较少见。它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瘤周积血,是50岁后中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女性多于男性。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1)头痛:出现剧烈头痛、躁动不安。
(2)呕吐:喷射性呕吐。
(3)意识障碍:可短暂意识模糊至深度昏迷。
(4)癫痫:多为大发作。
(5)诱因:在动脉瘤发生出血前,病人常有情绪激动、高强度运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分娩、房事等明显诱因。
(6)其他症状:眼睑下坠、视力丧失和同侧瞳孔散大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
(7)家族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成员,有无患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多囊肾、主动脉弓狭窄等系统性疾病。
2.检查要点
(1)一般情况: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时可有剧烈头痛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老年和少数成人无头痛,仅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视力丧失等。
(2)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方面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可深昏迷,患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偏瘫、失语等;常出现颈强直、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颅内血管瘤样扩张或突出,90%为囊状,10%为梭形。小囊状动脉瘤也可有蒂称之为浆果状动脉瘤。动脉瘤腔内常有血栓,瘤壁可有钙化。80%动脉瘤位于Willish环、其他部位以及椎一基底动脉分支等。发病年龄常见于40~60岁,15%~20%为多发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分级
一、颅内动脉瘤的分级对选择治疗方式、估计预后、统一疗效评价均有重大意义。Botterell(1958)首先将破裂动脉瘤分为五级:
I级:出血少,意识清,无神经功能障碍。
Ⅱ级:出血少,意识清,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如动眼神经麻痹、颈项强直等。
Ⅲ级:出血中等,嗜睡或意识模糊,颈项强直,有或无神经功能障碍。
Ⅳ级:
①出血中等或量多,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
②老年病人,出血量多,神经功能障碍较轻,但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V级:垂危病例,有中枢神经衰竭或去大脑强直表现。
二、Hunt和Hess于1968年在Botterell分级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使之能适用于所有的动脉瘤。
0级:未破裂动脉瘤,有或无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I级:无意识障碍,轻微头痛,颈强直,无神经功能障碍。
Ⅱ级:无意识障碍,中度头痛,颈强直,轻偏瘫级脑神经障碍,如动眼神经麻痹。
Ⅲ级:轻度意识障碍,颈强硬、神经功能障碍同
Ⅱ级。
Ⅳ级:中度意识障碍,偏瘫,去大脑强直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V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
三、Yasargill(1984)采用上述分级标准对他所手术的1012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一分级标准在预测手术死亡率时有相当可靠性,但在测定术后的病残率存在着相当缺点。病人术前就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术后病残率要比术前没有神经功能障碍的要高得多。因此,他提出0、I级、
Ⅱ级、
Ⅲ级病例均应分为两个亚级,于是分级的标准修改如下:
0a 级:未破裂动脉瘤,无神经功能障碍。
0b 级:未破裂动脉瘤,有神经功能障碍。
Ia级:SAH,清醒,无神经功能障碍。
Ib级:SAH,清醒,无脑膜刺激征,但有长期存在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
Ⅱa级:SAH,清醒,有脑膜刺激征,无神经功能障碍。
Ⅱb级:同上,但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
Ⅲa级:SAH,有轻度意识障碍,失定向力,但无神经功能障碍。
Ⅲb级:同上,但有神经功能障碍。
Ⅳ级:浅昏迷,对痛刺激有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四肢呈强直性姿势,有或无单侧性体征。因
Ⅳ级以上对预后估计已无多大意义,故不再分亚级。
V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分级
美国动脉瘤协作研究组将Botterell分级修订为以下五级。
I级:无症状,在末次出血后全恢复。
Ⅱ级(轻度):神志清楚,有头痛,但无重要神经功能障碍。
Ⅲ级(中度):昏迷者有头痛与颈强直,但无大脑半球功能障碍,清醒者说明病变基本恢复,但可遗留半球功能障碍。
Ⅳ级(重度):神志不清,昏迷或反应迟钝,有大脑半球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精神症状)。
Ⅳ级(重危):呈去大脑强直状态,对刺激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