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 ( portal hypertension )
别名: 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血压;门静脉血压过高;门脉高压;门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
解释 收起

概述:门静脉高压是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一个临床病症,为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表现,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所有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均能引起门脉高压症。所以门静脉高压病人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门静脉高压和原发病的症状。门静脉高压表现有脾脏肿大、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和 腹水,常常伴发 脾功能亢进、 上消化道大出血、门体分流性脑病和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而原发病的症状则随疾病的不同而异。     正常人的门静脉压力波动范围较大,为0.981v1.47kPa(7.4v11.0mmHg),但在1.862kPa(14.0mmHg)以内时,仍可以是正常。当门静脉压力超过2.45 kPa(18.3mmHg)或高出下腔静脉压1.47kPa(11.0mmHg)以上时,便可诊断为门静脉高压;若用间接方法测量,当脾髓压超过2.27kPa(17.0mmHg)或肝静脉楔入压(WHVP)高出下腔静脉压0.533kPa(4.0mmHg)以上时,同样可以诊断为 门静脉高压症。
    本症是由于门静脉(以下简称门脉)血流受阻,发生淤滞,引起门脉压力增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等。
本症分肝内和肝外两型,前者占95%以上。肝内型又可分为窦前阻塞(血吸虫性肝硬化)和窦后阻塞(肝炎后肝硬化)。肝外型主要为门脉主干血栓形成或其先天性畸形(闭锁、狭窄、海绵窦样病变)。正常门脉压力在1.27~2.35kPa(13~24cmH2O),平均值为1.76kPa(18cmH2O)。门脉压力不超过12mmHg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很少破裂出血。门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9~4.9kPa(30~50cmH2O)。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杨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描述为:">    门静脉的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的增高。临床上表现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门静脉正常压力为1.27~2.35 kPa(13~24cmH2O),平均值为1.76 kPa(18cmH2O),比肝静脉压高0.49~O.88 kPa(5~9cmH2O)。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9~4.9 kPa(30~50cmH2O)。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不超过1.6kPa(16cmH2O)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很少破裂出血。

【解剖及生理概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杨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描述为:">    门静脉主干是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其中约20%的血液来自脾。门静脉的左、右两干分别进入左、右半肝后逐渐分支,其小分支和肝动脉小分支的血流汇合于肝小叶内的肝窦(肝的毛细血管网),然后汇入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再汇入小叶下静脉、肝静脉,最后汇入下腔静脉。所以,门静脉系位于两个毛细血管网之间,一端是胃、肠、脾、胰的毛细血管网,另一端是肝小叶内的肝窦。需要指出,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小分支血流不但汇合于肝小叶内的肝窦,还在肝小叶间汇管区借着无数的动静脉间的小交通支相互沟通。这种动静脉交通支一般仅在肝内血流量增加时才开放而被利用。所以,两种压力不同的血流(肝动脉压力约为门静脉压力的8~10倍)经过肝小叶内的肝窦和利用肝小叶间汇管区的动静脉交通支后,得到平衡,再汇入肝小叶的中央静脉。
正常人全肝血流量每分钟约为1500ml,其中门静脉血占有60%~80%,平均为75%;门静脉血流量每分钟约为1100ml。肝动脉血占全肝血流量的20%~40% ,平均为25%;肝动脉血流量每分钟约为350ml。由于肝动脉的压力大,血的含氧量高,故门静脉和肝动脉对肝的供氧比例则几乎相等。
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存在有四个交通支(图42-1)。

1.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门静脉血流经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通过食管胃底静脉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的分支吻合,流入上腔静脉。
2.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 门静脉血流经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与直肠下静脉、肛管静脉吻合,流入下腔静脉。
3.前腹壁交通支 门静脉(左支)的血流经脐旁静脉与腹上深静脉、腹下深静脉吻合,分别流入上、下腔静脉。
4.腹膜后交通支 在腹膜后,有许多肠系膜上、下静脉分支与下腔静脉分支相互吻合。
在这四个交通支中,最主要的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这些交通支在正常情况下都很细小,血流量都很少。
    门脉高压症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由于门脉压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综合征。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