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 ( craniopharyngioma )
解释 收起


    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5%~4.0% ,好发于20岁以下的人群,30~60岁为第二发病高峰。约70%的病变可同时累及鞍上和鞍内,20%为鞍上,10%为鞍内;25%可伸展到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颅咽管瘤来源于颅咽管残留的成釉细胞或化生的鳞状上皮,可沿垂体柄纵轴扩张或浸润性生长,常侵犯视路、下丘脑、垂体、三脑室、丘脑纹状体、乳头体及边缘系统,也可突入额颞叶等结构。病理发现儿童肿瘤以成釉细胞型为主,成人则乳头样鳞状上皮型稍多,多数为囊性,少数为实性,鞍上者多为囊性,鞍内者多为实性。囊肿成分复杂,囊壁钙化多见。囊性瘤内富含胆固醇结晶和液体,呈暗棕色或油体状,并有角质斑块和钙化。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颅咽管瘤生长缓慢,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肿瘤就发展至相当大。临床上表现出复杂生物特性,且与肿瘤位置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颅高压症状:儿童多见,可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多由于肿瘤长入脑室系统,闭塞室间孔造成脑积水所致。
    ( 2 )视力改变: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到颅咽管瘤70%~80%左右。系肿瘤向上,向前生长压迫视路所致。
    ( 3 )内分泌紊乱:颅咽管瘤病人中约60%可出现内分泌紊乱,多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儿童患者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成年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胡须稀少;女性表现为从未有过月经或停经。
    ( 4 )下丘脑损害表现: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能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包括对营养摄取、水盐平衡、体温、睡眠、情绪反应、感觉、性行为、昼夜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的调节。肿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可出现低体温、尿崩、嗜睡以及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等多种表现。
    2.查体要点    根据肿瘤位置不同患者可表现为双颞侧,部分或同向性偏盲,亦可表现为左右不对称的视野缩小;可有视力下降;视盘水肿晚期可继发视神经萎缩而致失明。儿童颅缝未闭前可见骨缝分开,头围增大,叩诊呈“破罐音”。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约占鞍区肿瘤的30%,仅次于垂体瘤,以青少年及儿童多见。儿童颅咽管瘤多向鞍上生长,成人则多位于鞍后、鞍上及脚间池向内生长。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预后评价 展开
5 病程和预后 展开
6 最新进展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11 相关药品 展开
12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