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疫情“松了”,心里却更“紧了”? 所以,你究竟是想搞哪样……

作 者 简 介     赵青,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就职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医师。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擅长诊治儿童常见精神疾病,包括情绪障碍、躯体化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等。具体出诊时间,请详见“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微信公众号。...

猫大夫医学科普 2022-12-14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年第6期总编导读

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期一共包括 13篇文章,其中公共精神卫生方面 1篇,3篇临床研究,2篇基础研究,4篇综述,1篇学术讨论,2篇病例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年来,在国家重视及大力扶持的情况下,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马宁等报告的2020年中国精神卫生资源状况分析显示:截至...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12-02

「她不是真正的大夫,她是个精神科大夫」——针对精神科的偏见 | 专家视角

一个特别忙碌的工作日,库珀大学医院精神与行为医学系第一年住院医Janeni Nayagan医生被患者的一条评论触动了一下。然而,她并没有感到太意外。事情是这样的:在处理一次紧急状况的过程中,Nayagan医生听到患者说,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夫,而是一个精神科大夫」。「当时听到这句话,我也没有特别生气;这种话我知道我早晚都会听到,因为我听说其他人也经历过这种事,」Nayagan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精神科属于经常被质疑正统性的科室之一,我报精神科的时候就知道。」...

医脉通精神科 2022-10-17

当前睡眠良好的人中,有多少人会在一年内新发失眠?| 文献述评

医脉通导读本项研究是首项针对较大样本开展的、使用密集采样手段(如睡眠日记)前瞻性地评估急性及慢性失眠发病率及其转归的研究。研究发现,基线睡眠良好的个体中,有27.0%在随后一年内曾符合急性失眠的标准,定义为连续至少2周每周有至少3个夜晚睡眠潜伏期(SL)≥30分钟,和/或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30分钟。这些出现急性失眠的人中,72.4%在随访期内恢复;6.8%迁延为慢性失眠;另有19.3%不满足恢复或慢性失眠的标准,而是表现为「持续睡眠不佳」。...

医脉通精神科 2022-07-14

高效及时不被骗:精神科医生如何获知领域前沿进展?| 专家视角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包括精神科。然而近几十年来,精神科出现了信息过载的现象;这一进程正在加快,且愈发不可收拾。2019年,545本精神医学及心理学专业期刊每个月就有超过3,000篇文献获得发表。基于本文作者过去二十五年内担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期刊荟萃(NEJM Journal Watch)精神科版块编辑的经验,这么多研究中,真正有潜力改变临床实践者凤毛麟角,甚至连与现阶段临床工作明确相关的研究都很少...

医脉通精神科 2022-07-07

「我是人,不是病」——针对精神分裂症疾病模型的反思 | 第一视角

那年我18岁,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精神科住院医师。他对我说:「你得了一种叫精神分裂症的病。精神分裂症这个病很像糖尿病;就像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一样,你也必须终身使用抗精神病药。」他接着跟我说,出院之后我的任务就是不要承受太大压力,以及虔诚地使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恋爱没了。学业没了。只剩下「不要太大压力」。当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无聊和无意义感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听了这番话,我慢慢陷入了绝望。我感觉我...

医脉通精神科 2022-06-23

24日论坛先知 l 中华精神科杂志科研培训:精分策略研究,科研成果分享

第十届中国精神分裂症论坛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生物精神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分裂症工作委员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联盟和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妇女学组联合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第十届中国精神分裂症论坛”于2022年6月24日-25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召开。...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06-23

医者须自医:一名精神科医生的抑郁后感悟 | 第一视角

作者:Israel Berger,澳大利亚Goulburn Valley Health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部门我是一名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方向的高级培训生,即将成为一名专科医师。我最近经历了一次抑郁,幸运的是正在逐渐康复中。我想对那些同样遭受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精神科同行说:我们都是人,每天过的也都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可能很难,工作也可能很难,而我们自己干这一行不应成为阻碍我们求助的原因。我其实拖了好几个月,因为我害怕得抑郁这个事对我的工作造成影响,以及传出去让很多人知道。这种顾虑并不必要,而且很危险。我终于向一位朋友兼同事流露出自杀的想法,而他在我最低谷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不再是一个人呆着,在痛苦中琢磨怎么自杀。尽管我已经认识到,我的抑郁严重到需要心理和药物治疗的程度,但正是大家的支持才让我迈出了求助这一步。...

医脉通精神科 2022-06-17

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梦魇:哪些药物不建议使用?| 文献述评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暴露于单个或一系列极端威胁或恐怖的事件后发生的障碍,以创伤经历的再体验、回避行为及对目前威胁的持续性高水平觉察为主要特征,导致个人、家庭、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显著损害。创伤后梦魇(PTNs)是PTSD的核心组分之一,在PTSD患者中相当常见,不仅造成了显著的精神痛苦及功能损害,而且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证据显示,有效治疗梦魇可以「捎带」改善其他PTSD症状。然而,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正式获批治疗PTNs,而常用镇静助眠药用于治疗PTNs时可能弊大于利。...

医脉通精神科 2022-06-16

耐心:精神科医患都需要培育的素质 | 专家视角

 耐心是一种被低估的素质吗?不久前,Neel Burton博士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并以响亮的「是」给出了回答。 没有人会吹嘘自己「等待」的能力。我们会自豪地宣布自己被升职加薪了,但很可能不会吹嘘自己如何在电话上耐心地等了两个小时。 前几天排队吃早餐,我站在一对夫妇的后面,他们点的餐特别复杂,然后是第三位绅士。这位绅士的等待比我想象的要平静得多,而轮到他点餐时,他只点了一小杯黑咖啡。我称赞了他的耐心,并询问他有没有考虑过跟前边的人说一声,让自己先点。他对这个想法一笑置之,否认有这个意图,并解释说,他早上只需要一杯黑咖啡。...

医脉通精神科 2022-05-25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