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T2DM)有更明显的遗传基础,发病年龄多见于成年人而非青少年、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
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
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目前认为T2DM的发生、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1.遗传易感性 多年来,通过一系列研究包括孪生子的发病共显性研究、家族聚集发病情况、高患病率人群患病情况调查以及有相同环境条件的不同种族发病情况调查,一致认为T2DM有较强的遗传倾向,但细节未明,普遍认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疾病,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在病因和表现型上均有异质性。临床上所见的T2DM病例可能是一个混合群。
此外,其发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包括人口耉龄化、营养因素、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内型或内脏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子宫内营养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则发生
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机会大增。此外,—节约基因型(thrifty genotype)"学说认为,人类在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继续起作用,过多能量堆积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
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2.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的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包括两者的相互作用)是普通T2DM发病机制的两个要素,在不同患者两者的程度有差别,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时候两者的程度也有波动,两者在T2DM发生前多年即已存在。IR可引起一系列后果,由于胰岛素对其靶组织的生理效应降低,胰岛素介导下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或储存的效力减弱,同时对肝葡萄糖输出(HGO)的抑制作用减弱,HGO增加,为克服这些缺陷,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糖代谢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仍然不能使血糖恢复正常的基础水平,最终导致高血糖。
另一变化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正常人静脉注射葡萄糖所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早期分泌高峰(第一相)出现在头10min,随后迅速下降,如继续维持滴注葡萄糖,在随后的90min逐渐形成第2个峰,胰岛素分泌率持续增长,达平顶后维持一段时间。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反应缺陷,第一分泌相缺失或减弱,第2个胰岛素高峰延迟,并维持在较高浓度而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因而有些患者在此阶段可出现餐后
低血糖。随着病情进展,血糖可逐渐升高、开始时,餐后高血糖刺激的胰岛素水平升高能使空腹血糖恢复正常,但随着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的发展,会发展为空腹高血糖。持续高血糖的刺激促进高胰岛素血症的发展,使胰岛素受体数目下降和(或)亲和力降低,加重胰岛素抵抗。也有一些病例,随着严重高血糖的发展,血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哪一个为原发,以及基因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大多数认为IR早已存在,但B细胞缺陷不能代偿时才出现T2DM。有研究指出,从血糖升高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期间平均可长达7年,此期间对
糖尿病的初级预防很重要,生活方式改变、均衡饮食、提倡体力活动,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均有助于延缓
糖尿病的发生,降低患病率。
3糖耐量减低及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糖耐量减低(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现普遍将其视为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impaired fasting glycemia)指一类非
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
糖尿病的诊断值。IGT和IFG两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
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明其调节(或稳态)受损。两者有不同的患病率、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正常空腹血糖的维持取决于有足量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以及肝对胰岛素足够的敏感性以控制肝葡萄糖输出(HGO),这些代谢机制异常则表现为IFG。在糖负荷(例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OGTT)过程中,对碳水化合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是既要抑制HGO,又要加强
肌肉和肝对葡萄糖的摄取,这需要胰岛素的释放迅速增加,以及肝和
肌肉对胰岛素有足够的敏感性。IGT与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有关,尤其在骨骼肌(餐后葡萄糖转移后的主要储存部位)。目前认为IGT和IFG均为发生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标志。
4.临床
糖尿病 此期可无明显症状,或逐渐出现代谢紊乱症状群,或出现
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血糖肯定升高,并达到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病因】
病因: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耉龄化、现代社会西方生活方式,如体力活动减少、超级市场高热量方便食品、可口可乐化以及肥胖等。
1.
2型糖尿病家族史 主要指
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等。
糖尿病,尤其是占90%以上的
2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伴
2型糖尿病的患者报告其双亲中有1个或2个患有
糖尿病;先前无
糖尿病,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符合
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有28%和27%报告其双亲1个或2个患有
糖尿病;若用寿命表计算
2型糖尿病累积患病率,假如全部活至80岁,其一级亲属38%将发生
糖尿病,而非
糖尿病一级亲属仅11%;若双亲均患
糖尿病,则子代
糖尿病患病率可达50%,可见有
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发生
糖尿病的最主要的高危人群。
2.肥胖 肥胖是发生
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持续时间和最高肥胖程度密切相关。中心性肥胖或称腹型肥胖或称恶性肥胖(男性:腰围/臀围?0.9;女性:腰围/臀围>0.85,主要表现为大网膜和肠系膜等内脏脂肪增多)患者发生
糖尿病的危险性最高。肥胖与
糖尿病家族史合并存在则进一步协同增加
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在肥胖患者中,有
糖尿病家族史者
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无
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主要可能通过导致胰岛素抵抗来决定
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通过加强运动并结合合理的饮食控制或配合应用减肥药物西布曲明等,有效降低体重,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
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3.能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 两者同时存在常导致肥胖,促进
2型糖尿病发生。此外,体力活动减少本身可导致组织(主要为
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有报告在排除肥胖和年龄等因素情况下,缺乏体力劳动者或轻度体力劳动者
2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中度和重度体力劳动者的2倍。
4.人口耉龄化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不论男女,20岁以下
糖尿病患病率极低,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至60v70岁达高峰。年龄每增高10岁,
糖尿病患病率约上升1%。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明显延长,不少国家逐步进入耉年社会,这亦是导致
2型糖尿病呈流行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5.其他 除上述危险因素之外,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妊娠
糖尿病患者及宫内和出生后生命早期
营养不良的人群亦是发生
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少回顾性研究报告,出生时低体重儿及出生后1岁内
营养不良者,其在成人后糖耐量减退和
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当这些人群发生肥胖时,这可能与其早期胰腺发育受损及成人后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