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 anal fistula;Anal fistulae )
别名: 肛瘘;肛管直肠瘘;肛门瘘
解释 收起

概述:肛管直 肠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 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 皮肤处。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发病率仅次于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肛瘘是肛管(很少是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常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术后或自行破溃的后遗症,可反复发作、长年不愈。肛瘘由三部分组成,即原发性内口、瘘管道及继发性外口。根据瘘管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可以分为高位或低位肛瘘;根据瘘管的多少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现在较常用的是根据肛瘘与括约肌的关系而分为4类:
1.括约肌间肛瘘;
2.经括约肌肛瘘;
3.括约肌上肛瘘;
4.括约肌外肛瘘。
肛瘘大多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少数为先天性、结核、克罗恩病和癌肿所引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汪建平(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描述为:">    肛瘘(anal fistula)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简单介绍下面两种。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①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②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①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②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
    ③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④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自会阴部皮肤向上经坐骨直肠间隙和肛提肌,然后穿入盆腔或直肠。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Crohn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图40-32)。


    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相通的感染管道,称为肛瘘(Anal fistulae),多系肛管周围脓肿转变成慢性感染的结果。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