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消除诱发因素 对诊断为药源性
呼吸衰竭的患者,最根本也是首先要做的处理就是停用一切有关的药物,许多病人在停药后其呼吸功能损害会很快恢复好转。对于一时尚难确定
呼吸衰竭是否与其应用药物有关时,应认真分析导致
呼吸衰竭的病理基础是否与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损害相一致,并尽可能停药观察。
2.氧疗 氧疗可提高肺泡内
氧分压,增强氧的弥散能力,提高动脉血
氧分压和
血氧饱和度,改善因低氧血症所造成的组织缺氧,因此吸氧是治疗
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由于引起低氧血症原因不同,给氧的方式和效果也有差异。因中枢抑制或神经
肌肉传导损害引起的低氧血症,吸氧效果较好,但因此类患者常同时伴有CO
2潴留,因此吸氧浓度不易过高,以30%左右为宜(氧流量2v3 L/min),以免加重
呼吸衰竭。支
气管
痉挛者早期通常仅有缺O
2而无CO
2潴留,吸氧浓度可较高,氧流量4v6 L/min,但对伴有CO
2潴留者,则氧流量应控制在1v3L/min。对急性肺
水肿者则可给高浓度吸O
2(吸O
2浓度可>50%),流速可达6v8L/min,使PaO
2维持在8.0v10.7kPa(60v80mmHg)。给氧的方法通常为鼻导管给氧,但在神志清醒的肺
水肿或哮喘患者也可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方法给氧,效果往往更好。应当注意,有人发现少数药物如
呋喃妥因、
胺碘酮(乙胺碘呋酮)、
博来霉素及
环磷酰胺等,与高浓度O
2同时应用时有协同毒性损害肺脏作用,可能与这些药物在高浓度氧存在时易导致机体产生超氧化物如O
2
-、H
20
2等有关,因此对这类病人应避免高浓度
氧气的吸入(吸氧浓度不应超过30%,最好不超过25%)。
3.
机械通气 多数药源性
呼吸衰竭患者经过停药、吸氧及对症处理,症状会很快改善和恢复,无需
机械通气。尽管如此,
机械通气仍然是药源性
呼吸衰竭抢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患者必须经过
机械通气才能挽救生命。对病情较轻的病人可选用非侵入型正压通气,如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当患者出现神志障碍或
昏迷,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而难以咳出,
血气分析提示严重缺氧(PaO
2<50mmHg)或伴有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H<7.20)时,宜及时行人工气道和
机械通气。因药源性
呼吸衰竭多为短暂发作,去除诱因后恢复较快,故本病患者人工气道的建立应尽量选择
气管插管,特别是应用高容、低压气囊导管,可以减少气道损伤且保留时间较长,只是在呼吸功能损害严重,估计需长期
机械通气者,才考虑
气管切开留置导管与
机械通气。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应用间歇正压通气(IPPB)即可取得良好结果,如果疗效不满意,特别是有急性肺
水肿或严重支
气管
痉挛存在时,可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有利于减少肺内渗出,改善肺泡通气功能。
4.
肾上腺皮质激素 药源性
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皮质激素常能显示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
①抑制
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过敏、
炎症、中毒反应;
②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肺
水肿的吸收;
③解除支
气管的
痉挛,改善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④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减少溶酶体酶的释放;
⑤对肺泡?型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保持肺泡膜的稳定性。常用
地塞米松5v10mg;或
甲泼尼龙40v80mg;或
氢化可的松100v200mg,1次/6h,应用3天停药。
5.消除肺
水肿 对以急性肺
水肿为主要表现者,除了给予吸氧、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可能需要的
机械通气外,还应当注意减少输液量,湿化瓶中加入70 %v95%
乙醇或给予
二甲硅油消泡气雾剂雾化吸入,以消除肺泡内
水肿液在气流冲击时所形成的泡沫。可适度应用利尿剂如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或
呋塞米(速尿),但要防止血容量不足。
6.解除支
气管
痉挛 有支
气管
痉挛者应尽快静脉或吸入
气管舒张剂。常用
氨茶碱5v9mg/kg作为负荷量(一般用0.25g)加入100ml补液中30min内静滴完,然后用0.25g加入500ml液体中维持6h左右,使血浆内药物浓度维持在10mg/L左右的安全有效浓度。
肾上腺
皮质激素类可用琥珀酸
氢化可的松4mg/kg的负荷量静滴,以后每6小时用100v200mg加入液体中持续静滴;或用
甲泼尼龙40v80mg;或
地塞米松5v10mg,每4v6小时1次。对无
高血压或心脏病的患者也可用
肾上腺素0.3mg皮下注射,必要时15v20min可重复一次。
沙丁胺醇(舒喘宁)、
特布他林(喘康速)气雾剂吸入,作用快、副作用小,但对重症患者,如呼吸浅快,则难以奏效。
7.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呼吸衰竭患者是否需要应用呼吸兴奋剂尚有争论,但由于呼吸兴奋剂使用方便、经济,
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如能严格掌握其适应和监测其疗效,对患者也有益处,还可充分利用兴奋剂的神志回苏作用,取得患者配合,加强
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呼吸中枢抑制为主的低通气患者,在吸氧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疗效好,可刺激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并有一定的拮抗呼吸抑制药和回苏作用。但对由于神经
肌肉阻滞、呼吸疲劳、肺
水肿及严重支
气管
痉挛所致
呼吸衰竭者,应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不但不能改善肺的通气,有可能反而增加呼吸肌的耗氧量,促使
呼吸衰竭的发展,故不应使用。常用呼吸兴奋剂包括
尼可刹米、
二甲弗林、
贝美格等。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应注意减轻胸肺和气道的机械负荷,如解除支
气管
痉挛、排除气道分泌物等,以免增加呼吸功。
8.拮抗剂的应用 对药物引起的呼吸功能损害,有人主张应用相应的拮抗剂以减轻它们对呼吸系统的不利作用,但有的拮抗剂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拮抗剂本身对呼吸系统又有副作用,因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例如?受体激动剂对?受体阻滞剂所诱发的支
气管
痉挛无效;纳络酮虽对海洛因等麻醉剂有拮抗作用,但它本身又可引起非心源性肺
水肿;有人用大剂量
新斯的明或
葡萄糖酸钙来治疗由于抗生素等引起的神经
肌肉阻滞作用,但因其毒性较大,应用也受限。因此应用拮抗剂治疗药源性呼吸系统损害的作用是有限的。
9.控制
感染 药源性
呼吸衰竭患者原来多有基础疾病,机体抵抗力较差;许多治疗性药物如细胞毒药物又促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当药物诱发呼吸系统损害时,如急性肺
水肿可造成分泌物增加与潴留,细菌容易繁殖与扩散;建立人工气道时,外界气体直接进入肺内,
感染的机会更增加。因此,此类病人很容易合并肺部
感染,而
感染又可引起细支管黏膜充血、
水肿、分泌物增加、肺泡内渗出物积滞,加重气道阻塞和换气障碍,导致
呼吸衰竭恶化或治疗无效。
呼吸衰竭合并
感染时抗生素的应用应根据肺部
感染菌属的特点合理选用,先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如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以后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再作调整,应注意避免抗生素可能引起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应加强支
气管分泌物的清除,以更好地发挥抗生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