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乙 ( hemophilia B )
别名: 血友病乙;Christmas病;血浆凝血激酶成分缺乏症;血友病B;遗传性因子
    Ⅸ缺乏症
解释 收起

概述: 血友病乙(hemophilia B,HB)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和 出血表现与 血友病甲相似,其发病机制为缺乏因子
    Ⅰ。     因子
    Ⅰ是一种血浆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6万,其合成部位在肝脏,合成依赖维生素K。因子
    Ⅰ可被因子
    Ⅲa激活;也可被因子?a和组织因子(TF)复合物所激活。     1947年,Pavlovsky发现将2个无亲属关系的 血友病患者的血浆混合,可相互纠正延长的凝血时间。1952年Aggeler等发现1例男性 血友病患者延长的凝血时间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不能被抗 血友病球蛋白所纠正,但能被正常血清所纠正。其临床 出血表现与其他 血友病患者没有区别。当时认为这位患者患了一种不同于 血友病甲的另一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疾病,并称这个凝血因子为血浆凝血激酶成分(因子
    Ⅰ)。此后,又有其他作者报告了一些与本病情况相同的 出血性疾病,经家族调查发现其遗传方式与 血友病甲相似,亦为性联隐性遗传,并以首次报告本病的姓氏命名此因子为Christmas因子,这种因子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称Christmas病,或 血友病乙,以便与 血友病甲相区别。亦有称本病为血浆凝血激酶成分缺乏症,遗传性因子
    Ⅰ缺乏症。     近年来,有关 血友病乙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弄清因子
    Ⅰ的结构和顺序。因子
    Ⅰ基因长34kb,位于X染色体长臂,Xq27,有8个外显子和七个内含子,mRNA长2802bp。因子
    Ⅰ基因克隆化,已成功地用质粒或病毒载体将基因的cDNA导人培养细胞并获得良好的表达,因子
    Ⅰ基因探针已应用于 产前诊断和携带者检查,并发现了多种 血友病乙突变型。     血友病乙是Aggeler和Biggs等首先在1952年报道的。本病的临床表现不能与 血友病甲区分。与 血友病甲相同,本病也是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因子
    Ⅰ(F
    Ⅰ)的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导致本病。F
    Ⅰ又名Christmas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
    血友病B是遗传性凝血因子
    Ⅸ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与血友病A相同。本病也是性染色体隐f生遗传疾病,遗传规律与血友病A同。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