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甲 ( hemophilia A )
别名: 血友病甲;血友病A
解释 收起

概述: 血友病甲(hemophilia A,H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凝血因子?量和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隐性遗传性 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自发性― 关节 出血和深部位组织 出血。     早在公元2世纪,犹太法典已有类似 血友病遗传的记载,男孩包皮环切术后 出血,他的同母兄弟做包皮环切术有 出血的危险。19世纪Schonlein开始使用 血友病(hemophilia)这个名称。此疾病性联遗传的特征和凝血时间的延长也在19世纪被认识,并有用输血治疗的报道(Lane,1940),这也是输血史上第1次输血成功。1911年,Addis证明正常血浆可纠正凝血时间延长。20世纪30v40年代证明本病是由于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迟缓,并开始用血浆和含抗 血友病球蛋白(AHG)成分的血浆组分治疗 血友病。1947年Pavlovsky观察到一些 血友病患者血浆能纠正另外一些 血友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时间延长。     直到1952年Aggeler等证明一些 血友病患者中缺乏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而不是抗 血友病球蛋白,这时才认识到存在两种 血友病即 血友病甲和 血友病乙。1964年将抗 血友病球蛋白命名为凝血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成分命名为凝血因子
    Ⅰ。1964年起冷沉淀用于 血友病甲的治疗。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高纯度凝血因子?。1985年病毒灭活因子?开始取代没有灭活病毒的制剂以预防 艾滋病(AIDS)和 肝炎的血行传染。重组因子?和因子
    Ⅰ在1988年开始临床试用。      血友病是少见病,其确切患病率仍不清楚。美国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估计为10万男性中有25例。但大多数专家认为10万人群中5v10例(10万男性中约10v20例)。并认为在人种和地区间一般没有差别。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这类 出血性疾病中, 血友病甲最多见,占80%v85%,其余主要为 血友病乙,凝血因子
    Ⅲ缺乏症等约占2%左右。 血友病甲患者中,重型占60%,其余主要为中间型,轻型和亚临床型因为 出血轻微常不就诊,其确切病例数不详。我国 血友病研究协作组在24个省市37个地区进行了 血友病患病率调查,在1686.6654万名被调查者中发现 血友病460例,其95%可信限为2.48%v2.98%, 血友病甲∮乙∮丙之比为28∮5∮1。
    血友病A是一类遗传性凝血因子
    Ⅷ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具有出血倾向,往往在轻微创伤、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后出血不止。本病是性染色体隐陛遗传疾病,即女性传递,男性患病,女性传递者虽有不同程度的因子
    Ⅷ活性减低,但一般无出血表现。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18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