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 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 )
别名: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解释 收起

概述: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症是发生频率仅次于G-6-PD缺乏症的一种红细胞酶病。现已证实PK缺乏症是由PK基因异常所致,主要是PK基因点突变,小部分患者表现为缺失或插入。ATP缺乏是PK缺乏症导致溶血的因素。PK活性测定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1953年Dacie等首次描述了一组称为先天性非球形细胞 溶血性贫血的异质性疾病。1954年Selwgn和Daice根据自身溶血试验将这组疾病分为两型,第?型自身溶血仅轻度增高,加葡萄糖后可以纠正,第?型自身溶血显著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纠正。1960年De Gruchy等发现第?型患者加三磷腺苷(ATP)后可以得到纠正,说明其ATP生成障碍,而其实质是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1961年,Valentine首次在第?型先天性非球形 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红细胞中证实有PK缺乏,其发生频率仅次于G-6-PD缺陷。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G6PD缺乏症,但在我国少见。红细胞由于PK缺陷,导致ATP产生明显减少,影响红细胞膜内及细胞内阳离子,使细胞膜僵化,易于被脾或肝内巨噬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本病杂合子多无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改变。在确定遗传性PKD时,需注意三个问题:
   
    ①筛选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荧光斑点试验的标准化;
   
    ②要注意排除继发性PK缺乏的可能;
   
    ③测定红细胞PK活性时,一定要清除白细胞至1.5×109/L以下。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18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