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圆满解释本病的发病机制。
1.肾小管氯离子与钠钾离子的转运障碍 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肾小管重吸收Cl
-和Na
离子障碍所致。出现重吸收功能缺陷的部位有:
(1)近端肾小管:多无NH
4
和HCO
3
重吸收障碍。
(2)远端和近端肾小管均出现功能障碍:Na
、Cl
-丢失增多,Na
呈负平衡,造成血容量减少,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远端小管K
-Na
交换增加,排K
增加而导致
低钾血症。
(3)髓襻升支粗段Na
-2Cl
-、K
共同转运功能缺陷:Cl
-在此段是主动重吸收,Na
随之被动重吸收。Cl
-的主动重吸收对尿浓缩机制起重要作用。而此段Cl
-、Na
重吸收减少,使K
重吸收也减少(正常时滤液中K
30%v40%在此段重吸收),致低血钾。
低钾血症刺激了前列腺素E
2的生成,并使血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升高,因前列腺素E
2升高后,血管对血管紧张素?不敏感,因而
血压正常。有报道本症患者存在肾脏稀释功能受损,支持这一假说。
现代
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揭示Bartter综合征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突变所引起。目前已发现婴儿型Batter综合征存在NKCI
2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15q12v21,有16个外显子,编码1099个氨基酸,为Na
-K
-2C1
-通道,已发现20多种突变。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系由CICNKB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1q38,编码含687个氨基酸的细胞基底侧的Cl
-通道,现已发现约20种突变类型。成人型Bartter综合征又称Bartter-Gietlman综合征,系由噻嗪敏感的Na
-K
通道基因(SCI12A3)突变所致,该基因定位于16q9
13,编码1021个氨基酸,已发现多达40种突变。此外还有一些病人中发现钾通道基因(ROWK)突变。因此Batter综合征可以认定为由上述几种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2.血管对血管紧张素反应低下 Bartter最初认为,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反应低下为本病原因。由此产生血管张力减低,肾脏灌注减少,刺激肾小球旁器代偿性增生肥大,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排K
增多,产生低血钾。由于血管对血管紧张素?反应低下,故
血压正常,但不能解释患者为何无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多。
3.肾脏前列腺素产生过多 1981年Dunn提出肾脏生成前列腺素过多可能是本病的原因,前列腺素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促进尿钠排出,使肾素分泌增加,因而促进血管紧张素?生成,醛固酮释放和排K
,前列腺素对醛固酮合成直接有作用,还可使血管张力减低,改变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血管紧张素?的反应。虽然前列腺素使尿Na
排出增多可能是由于非特异性血流动力学作用(类似于其他血管扩张药),但前列腺素E
2可使免集合管Na
重吸收以及肾髓升支粗段对C1
-重吸收减少,因此引起排K
增多和
低钾血症。但一些学者认为这并不是本病原发性发病机理,因为在部分本病患者中未见前列腺素产生和排出增多,而且大多数患者应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时仅能部分改善症状,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即使尿前列腺素E
2排出完全正常,失Cl和尿浓缩功能障碍也无逆转,因而前列腺素增多更可能是继发的,血管紧张素?、肾素和加压药都可能刺激磷脂酶A使肾脏生成前列腺素增加,低血钾也可使肾脏合成的前列腺素E
2增加,当限水后可转为正常,这提示本病时前列腺素排出增多是由于多尿所致。由于应用吲哚美辛有时能使本症异常表现全部恢复正常,因此,部分病人可能确定存在原发性前列腺素生成过多,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病因】
病因:本病原发病因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曾有一家9个同胞中5个患病和一家连续二代4例患病的报告。可能的原因有:
1.氯化钠丢失性肾小管缺陷 近端肾小管缺陷、远端肾小管缺陷、远端和近端肾小管缺陷、髓襻升支粗段缺陷、为膜缺陷的一部分等。
2.失钾性肾小管缺陷。
3.肾前列腺素产生过多。
4.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反应低下。
5.原发性肾小球旁器增生。
6.原发性利钠心房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