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分型
(1)心电图检查:临床根据心电图检查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典型房扑心电图?、?、aVF、导联的
心房扑动波为负向锯齿波,又称为常见型;反之,不典型房扑心电图?、?、aVF、导联的
心房扑动波为正向波,又称为不常见型。
(2)临床电生理检查:根据房扑对心房起搏的反应和房扑频率的不同,分为?型房扑及?型房扑。?型房扑频率较慢,可被快速心房起搏中止,而?型房扑频率较快,且不能被快速心房起搏中止。
(3)新分类法:最近,国外Scheinman根据对房扑的成功射频导管消融部位和折返环所围绕的解剖结构,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大致如下:
①右心房房扑:三尖瓣环-下腔静脉的峡部作为房扑折返环的关键部位及峡部非依赖性房扑(包括外科手术后瘢痕房扑)。
②左心房房扑:二尖瓣环部位房扑等。
2.电生理机制 房扑的发生机制目前为多数学者接受的是房内折返激动学说。
临床上大多数房扑是由于房内折返引起,且部位多位于右房。?型典型房扑的折返激动在房间隔是尾头方向,在右房游离壁则为头尾方向,即逆钟向;?型非典型房扑为顺钟向。房扑折返环的后下方多有一个缓慢传导区。经电生理及外科手术证实,缓慢传导区多位于冠状窦口、下腔静脉瓣和三尖瓣环周围的峡部。另外,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心房瘢痕处也可形成缓慢传导区而引起折返。
【病因】
病因:
心房扑动可发生在正常心脏的小儿,多见于婴儿、新生儿甚至胎儿,其产生机制可能因心房肌及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冲动在心房肌内或经房室旁路产生折返引起。多数患儿有器质性
心脏病,以
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尤其多见于大动脉错位经Mustard或Senning手术后的患儿。其他有
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
风湿性心脏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心外因素如洋地黄
中毒、
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Garson等报道由11所医院协作研究的AF 380例,发病年龄1.1v25岁(中位数10.3岁),
先天性心脏病占81%,主要有大动脉错位,
单心室复杂畸形,
房间隔缺损,
法洛四联症,房室通道等,其中75%患者在发生AF之前至少做过一次心脏手术。心内手术创伤,瘢痕组织的形成,可能为产生折返激动提供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