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胸
腺病变:婴幼儿期常能见到胸腺肥大或增生。前者无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常在1岁内消失;亦有退化缓慢呈不对称增大,或位于纵隔底部。在X线片上胸腺增生与
肿瘤不易鉴别。若给服泼尼松2mg/(kg·d),5天后摄片复查,肿块消失者为良性胸腺增大,停药数周后,可能再度出现。若持久存在,则需做胸腺活检。此法对不满18个月龄小儿,可避免一次手术,但不宜用于有呼吸道受压或年龄较大的患儿,因
淋巴瘤亦可在胸腺发生,此时即不易鉴别。亦可行纵隔充气造影或断层摄影,对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2)
恶性淋巴瘤:纵隔为
淋巴瘤的好发部位,X线片所见特征性表现为肿块呈分叶状,其界限不清,外形较大,并常与无名动脉或腔静脉相联,若进行组织活检时,偶可引起大量
出血。过大的
淋巴瘤可引起致命的呼吸窘迫。
(1)支
气管原性
囊肿:多为良性疾病,约占
纵隔肿瘤的1/3,是由于胚胎时期支
气管
发育异常,移位于纵隔而成,有1v5mm薄壁囊腔,常附着于
气管或支
气管壁上,接近
气管分叉部。囊腔与支
气管不相通,囊壁与支
气管壁结构相同,腔内壁为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一般
囊肿为单房性,内有隔膜和黏液样液体。临床上常无症状常于健康检查时发现。如
囊肿发生
感染,可破入支
气管,产生继发
感染,常出现
发热、
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当
囊肿位于
气管或支
气管后面、介于
气管和食管之间时,随
囊肿的大小可致
气管、支
气管和食管发生程度不同的压迫症状,重者具有咽下受阻感、
呼吸困难。偶有支
气管
囊肿与支
气管相通,其囊内可见液平面。
(1)神经源性
肿瘤:为小儿常见的纵隔肿块。有报道本病占
纵隔肿瘤的32.6%。
(2)消化道重复:在纵隔内所有
消化道重复畸形中,
食管重复
囊肿约为10%v15%,位于食管下半部肌层之间,偶与食管腔交通。巨大
囊肿可致呼吸窘迫。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