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症 ( myasthenia gravis )
别名: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pseudoparalytica;myasthenic pseudoparalysis;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肌无力性假麻痹;假麻痹性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症
解释 收起

概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和补体参与的神经- 肌肉接头(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NMJ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rgic receptor,AChR)。本病应称为获得性自身免疫性 重症肌无力,通常简称 重症肌无力。     20世纪70年代由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能够从电鱼放电器得到提纯,以及同位素标记蛇毒Ω-神经毒素 放射免疫分析的应用,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外证实MG主要是横纹肌肌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自体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变化是突触后膜表面面积减少、nAchR含量降低。临床特征是骨胳肌活动时容易疲劳,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药可以缓解。受累 肌肉的分布因人因时而异,而并非某一神经受损时出现的麻痹表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自身免疫性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是因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介导的免疫机制造成肌肉运动终板损害,影响神经肌肉传导所致的疾病。MG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肌无力的疲劳性和波动性。
    重症肌无力(MG)是以横纹肌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发病可能是由于机体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作用于横纹肌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由于突触处传导的安全系数降低而致骨骼肌易疲劳和无力,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横纹肌无力、容易疲劳、休息后可以缓解。这种疾病并不多见,其发病率为0.5~5/10万人,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女性多见于20~30岁,男性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2。
重症肌无力除累及横纹肌外,还存在胸腺的病理改变,观察发现:8O%~9O%的MG患者胸腺有病理学异常,其中65%~75%的患者伴有胸腺滤泡增生,接近1O%的患者伴有胸腺瘤,其他10%~20%的MG患者表现为胸腺萎缩。胸腺瘤一般由上皮细胞或淋巴细胞组成,良性或恶性主要靠肉眼判断肿瘤是否累及周围组织、胸膜及心包。胸腺瘤多发现在>3O岁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男性居多。儿童和青少年重症肌无力患者多为胸腺增生。在光镜下观察到有癌特征的胸腺癌甚为少见。近年的研究发现正常胸腺内有多种细胞,包括肌样上皮细胞(Myoid Cell)、胸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等,这些细胞均能表达AchR,结构完全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相同,但在蛋白水平AchR表达则仅见于胸腺肌样上皮细胞,这种细胞主要位于胸腺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其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点是细胞内含有横纹肌肌管。生理情况下,AchR与免疫系统形成免疫耐受,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AchRab,目前尚不知道MG时如何破坏已经形成的自身耐受,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胸腺切除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的原因,可能是:
    ①去除了启动自身免疫的胸腺肌样细胞表面新的抗原决定簇;
    ②去除了乙酰胆碱受体致敏的T细胞;
    ③去除了分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B细胞;
    ④ 去除了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其他胸腺因素。但有些重症肌无力病例胸腺切除效果不显著,其可能原因是:
    ①胸腺切除不完全,如残留异位胸腺;
    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损伤已不可逆;
    ③在胸腺外,位于脾脏和周围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群仍有类似胸腺的影响。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NMJ)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减少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肌无力加重,休息后减轻。其患病率约为4.3~6.4/l0万,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一个高峰为20~40岁,女性多见;另一个高峰为40~60岁,以男性多见,多合并胸腺瘤。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