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和呕吐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恶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感觉,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胀满感,常为呕吐的前奏,多伴有流涎与反复的吞咽动作;呕吐是一种胃的反射性强力收缩,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能迫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急速排出体外。恶心、呕吐可由多种不同的疾病和病理生理机制引起。两者可或不相互伴随。
临床特征 (一)中枢性呕吐 中枢性呕吐为突然发生的喷射状呕吐,吐前无呕吐常见于下列原因: 1.呕吐往往于呕吐中枢 如阿扑吗啡、呕吐等均系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而引起。 (二)精神性呕吐多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并伴有其他神经症症状,多无器质性病变。表现为食后即吐,吐前无明显的呕吐常不费力,吐量不多,本病往往是慢性顽固性呕吐,常不影响摄食和营养状况。条件呕吐(如嗅到某种气体或看到某种食物而引起),也与精神因素有关。 (三)周围性呕吐 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胃源性呕吐 当胃黏膜受到化学或机械性刺激(如呕吐。此种呕吐,常先有呕吐多发生在食后不久,呕吐量不多;呕吐常发生在进食6~8小时以上,可吐出发酵的前一餐至隔日的宿食,呕吐量较多。 2.腹部疾病引起的呕吐 各种呕吐常有呕吐胃已排空,但呕吐动作仍不停止。 3.周围感觉器官疾病引起呕吐 如咽部或迷路遭受刺激时(急性呕吐,后者多伴有呕吐。
(一)病史 注意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胃内容物的性质和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进食、饮酒、药物、精神刺激的关系。有无恶心、呕吐常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等有关,常伴有恶心,呕吐后感轻松;呕吐物如为大量,提示呕吐物含有大量胆汁者,说明有胆汁逆流人胃,常为较顽固性呕吐,可见于高位小呕吐物带有粪臭者,常见于小肠下段梗阻;腹腔疾病、呕吐,常有相应的病史;与神经密切相关的呕吐,表现无恶心,进食后可立即发生,呕吐常不费力,每口吐出量不多,吐后可再进食,营养无明显改变属神经症性呕吐;嗅到不愉快的气味或看到厌食的食物而引起,也属神经症范畴;吐泻交替者,须注意食物呕吐伴高热者须注意急性呕吐伴呕吐液的毒理学分析等。 有指征时,做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心电图、腹部或脑部B型超声、CT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
治疗方案与原则 1.胃肠道疾病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至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在内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者,应注意寻找病因,如由梗阻导致者要解除梗阻,药物治疗仅对症。 2.肝脏、胆道及胰腺疾病 是导致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常与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及上腹部饱胀同时出现,随着护肝治疗及适当的休息之后,恶心与呕吐可逐渐消失。呕吐也是恶心与呕吐症状,只有随着采用胃肠减压,减少胰液与恶心与呕吐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只要立即停止应用引起呕吐的药物,呕吐症状就会减轻直至消失,因此并不需要应用镇吐类药物。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对此类原因所致的呕吐,心理治疗是关键。处置 1.口服镇吐药如甲氧氯普胺5~10mg,每日3次或解痉剂如阿托品0.5~1.0mg,每日3次,或盐酸山莨菪碱5~10mg,每日3次,另外可加服镇静药物如地西泮2.5~5mg,每日3次口服。 2.指压双腕内关穴可有一定止吐作用。 3.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 4.呕吐剧烈时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要注意补液和补充电解质。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头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人呼吸道而发生窒息。 2.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 3.尽量食用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和饮料,如:豆奶、豆腐等,安排好最佳饮食时间,少食多餐,选择温的或凉的饮食。
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病毒性肝炎 | 颅内压增高 | 急性胰腺炎 | 急性中毒 | 神经系统 | 胰腺疾病 | 糖尿病 | 胃炎 | 胃癌 | 霍乱 | 胃痛 | 便秘 | 眩晕 | 头痛 | 水肿
| 胰高血糖素 |
| 鼻旁窦发育不良 |波动性听力减退 |不可克制的饮酒冲动 |产后头痛 |毒品依赖 |恶心 |恶心与呕吐 |泛恶欲吐 |失水 |腹部不适 |肝脏轻度脂肪变性 |呼吸减慢而不规则 |急性腹痛 |肩背部沉重感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进食呕吐 |酒精依赖 |酒精中毒性偏执状态 |恐水症 |面色灰暗 |纳差 |气机不畅 |妊娠反应 |神经性呕吐 |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 |肾脏缩小 |生殖泌尿道危象 |食欲缺乏 |咽部和喉部危象 |胃肠功能不良 |胃危象 |小儿进食易呕吐 |胸痛 |眩晕 |咽喉及口内刺痒 |晕车 |晕机 |晕轮效应 |晕针 |早孕反应重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