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在缺乏实验室证据,没有分离出真菌,最好延迟或不进行抗真菌治疗,因为一些少见的微生物如放线菌、阿米巴、厌氧菌都可引起
巩膜炎或角
巩膜炎。
临床上理想的抗真菌药应当无毒、广谱及易透入眼组织。抗真菌药物需长期的局部点眼、
结膜下注射、口服和静脉滴注。由于缺乏特效的抗真菌药物和药物穿透眼组织较少,限制了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同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应针对不同真菌菌株,选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polyene antibiotics)、三唑类(triazoles)及其他类。
多烯类抗真菌药,能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酶结合,破坏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真菌的代谢,从而起到抗真菌作用。
二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可用
葡萄糖配成2v5mg/ml滴眼,高浓度刺激性大,应慎用。
结膜下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200µg/0.5ml,静脉滴注0.25v1mg/kg,溶于5%
葡萄糖或
果糖500ml,6h滴完。该药眼内通透性差,可损害肾功能,
结膜下注射易致结膜坏死。二性霉素溶液不稳定、怕光,应新鲜配制、放冰箱中可保存4天。
那他霉素(pimaricin),广谱抗真菌药,可配成5%混悬液滴眼。每天不少于20次,
巩膜炎或角
巩膜炎愈合后4v6次/d,维持2v3周。近年文献报道采用
那他霉素联合其他抗真菌药,效果更佳。
目前认为最有希望的抗真菌药为三唑类。
咪康唑(miconazole)为广谱抗真菌药,无毒,渗透强。适用不能耐受二性霉素B及疗效不良的严重真菌性
巩膜炎。采用0.5%的
滴眼液或1%的眼膏点眼或5v10mg溶于生理盐水0.5ml中
结膜下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也可点眼或
结膜下注射交替应用。静脉滴注200mg加入5%
葡萄糖250ml,1h滴完。全身用药可能发生
甘油三酸及?蛋白升高。
酮康唑(ketoconazole),广谱抗真菌药,毒性低,渗透性强。2%溶液点眼,口服片剂易被血液吸收,100v300mg,3次/d。全身用药可渗透到
角膜和
房水中,但不能渗透到
玻璃体内。用
咪康唑点眼、
结膜下注射同时口服
酮康唑治疗真菌性
巩膜炎,80%的患者可获痊愈。
氟康唑(fluconazole)在唑环上含有3个氮原子,能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滴眼剂浓度为0.2%v1.0%,6v10次/d;
结膜下注射0.5v1mg,每天或隔天1次,口服100v200mg/d,首次加倍,24h即出现明显效果。口服易吸收,能透入脑脊液(CSF)、
房水、
玻璃体。毒副作用小。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抗菌原理与
氟康唑相同。体内外抗真菌活性一致,能强有力地抑制大多数致病真菌,尤其是曲霉菌。口服200mg,3周后真菌性
巩膜炎治愈率80%。
赛普康唑(saperconazole)是一种亲脂性三唑类药物,对曲霉菌有较强活性。治疗
眼部
感染时,口服100v200mg,1次/d;滴眼剂浓度为0.25%v0.5%;
结膜下注射5v10mg。赛普康唑口服的浓度较低,此与
氟康唑相反,滴眼时44.17%的药物具有生物活性。
对真菌性
巩膜炎或角
巩膜炎首选药物治疗。如果对
巩膜炎或角
巩膜炎抗真菌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组织溶解病变的发展,仍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直接切除病灶。手术为治疗性巩膜或角巩膜切除活检,既切除了
感染的局部病灶,又可增加局部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提高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对较严重的
巩膜炎或角
巩膜炎病例,经过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可进行巩膜移植和(或)板层或穿透性
角膜移植。
Judy报道1例巩膜扣带术后长期局部应用
醋酸泼尼松2v3个月,发生鼻下方周边巩膜变薄,局部隆起,触痛明显(图2)。手术探查显示结节为脓肿,经培养生长出烟曲霉菌。给予局部0.15%二性霉素B和口服
酮康唑治疗,4周后未见临床反应,给予
伊曲康唑代替
酮康唑以期提高体内药物渗透度,仍未见好转,以致1个月后行单纯巩膜扣带移除术。在之后4个月中尽管多次清创并连续局部应用二性霉素B及口服
伊曲康唑,
感染仍继续蔓延。后给予患者口服伏立康(voriconazole)200mg,2次/d,经过1周的治疗,患眼触痛消失,之后3个月,红眼症状逐渐好转(图3)。伏立康对内生镰刀菌眼内炎和淡紫拟青霉菌眼内炎有较好疗效,提示伏立康在今后
眼部真菌
感染的治疗中可能有更广泛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真菌生长,在真菌性
巩膜炎或角
巩膜炎治疗中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