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应名为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分离), 视网膜脱离仅是习惯用词。胚胎学上, 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分别由视杯的内层和外层发育而成。正常时,两层之间除在视盘边缘与锯齿缘处有紧密连接外,其余部分需依赖色素上皮细胞微丝状突触(villi of the pigment epithelial cell)包绕感光细胞外节,以及黏多糖物质的黏合而疏松地附着在一起, 视网膜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当某种液体(如液化了的 玻璃体、 脉络膜的 炎症渗出液或浆液性漏出液等)进入两层之间,或神经上皮层受到来自 玻璃体方面的牵引,使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分开时,称为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后,感光细胞营养遭受障碍,如不及时复位,使整个神经上皮层发生萎缩和 变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视网膜脱离分孔源性、渗出性、牵拉性3类,其中孔源性占大多数。孔源性脱离:即裂孔性,曾称原发性,是指绝大多数情况下, 视网膜脱离眼能查到裂孔,但无显而易见的引发裂孔的原因,封闭裂孔后 视网膜很快复位;渗出性脱离:是指有明确的局部或全身原因,导致 脉络膜和(或) 视网膜渗出或漏出,液体 积聚于神经上皮层下,消除发生原因后, 视网膜可自行复位;牵拉性脱离:是指 玻璃体(包括 玻璃体基底部)存在明显的机化膜、机化条索,并与 视网膜有广泛粘连,这些机化物的瘢痕收缩是引起脱离的直接原因,只有在消除、松解了此种因素后, 视网膜才能复位。少数情况下,渗出性和牵拉性脱离也可见到裂孔,但不是引发脱离的原因,即使封闭裂孔也无助于 视网膜复位。以上分类,虽然不能说尽如人意,但就目前而言,还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