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1980年Winklemann等首先提出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histiocytic phagocytic panniculitis)的病名,并报道5例。是一良性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触痛性多发性皮下结节、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出血、血凝异常,组织病理主要特征是组织细胞吞噬血液成分形成—豆袋―细胞。本病是由具有吞噬活性的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引起的脂膜炎,常有多器官受累,出现皮下结节、 发热、全血细胞减少、 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触痛性皮下结节或斑块,小似黄豆,大如手掌,境界清楚,中等硬度,表面呈淡红或浅褐色,可有鳞屑,自觉疼痛或压痛。可发生坏死和溃疡,溃疡,与Weber-Christian病的损害极为相似。系统性损害为常伴症状,可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出现黄疸、浆膜炎、关节痛,病程中常伴有发热,多为高热,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障碍,待发展后期损害严重时,可肝、肾功衰竭,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外周出血,包括消化道、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出血,常因多系统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一般有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低蛋白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循环纤维蛋白分解产物增多等。
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变化:此种吞噬细胞还可见于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内脏组织中。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小叶和小叶间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中组织细胞极为显著,细胞体积大、核圆或肾形、均一染色、胞浆丰富,偶见核仁群集或散在,出现合体细胞现象,其中含有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核仁碎片,形成豆袋状细胞,继之脂肪细胞坏死,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预后】
泌尿系统 | 淋巴瘤 | 出血 | 黄疸 | 发热
| 白细胞增多 |黄疸 |结节 |淋巴结肿大 |脂膜炎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