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原位癌:是一个特殊的移行
上皮性肿瘤,开始时局限于移行上皮内,形成稍突起的绒毛状红色片块,不侵犯基底膜。细胞分化不良,易脱落可以尿中检出。原位癌很少单纯存在,常同时有恶性度高的、浸润深的
膀胱癌或分化不良的乳头状癌。
(3)乳头状癌:在移行上皮
肿瘤中最多见。病理特点是各乳头粗短融合,瘤表面不光洁,坏死或有钙盐沉着,瘤基底宽或蒂粗短。移行上皮层次增多,不规则,失去正常形象。
(4)实体性癌:在移行
上皮性肿瘤中最为恶性,表面不平,有溃疡,其表面呈结节状,边缘高起,早期向深处浸润,又称浸润癌。
2.
腺癌 又称胶样癌、黏液癌。整个
肿瘤内有腺样结构,在
膀胱癌中占1%v1.8%。亦可起自限性
膀胱炎。
3.膀胱
鳞状细胞癌 不多见。恶性度高,发展快,浸润深,预后不良。
病理分级分期:
膀胱肿瘤的恶性度以—级―(grade)表示。近年多采用3级法:?级
肿瘤的细胞分化良好;?级为不分化形;?级介于两者之间。
膀胱肿瘤的分期是根据
膀胱肿瘤浸润的深度而划分,通过分期可估计
肿瘤的预后。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Marshall改良的Jewett分期法,另一种为国际抗癌协会(UTCC)的TNM分期法。两法比较如下表1:
TNM法优点是确定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明确原位癌的概念,以及对转移的程度作了区分。扩散途径:
膀胱癌的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扩散,经淋巴,经血行及
肿瘤细胞的种植等。
肿瘤的转移与临床分期有关。有关资料统计报道,在诊断时,T
1期约10%,T
2期约29%,T
3期约75%的患者均已有转移。
【病因】
病因:
膀胱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化学性致癌物质 致癌的物质是染料的中间体如?-萘胺、联苯胺、Ω-萘胺及4-氨基联苯。人与致癌物质接触后至发生癌的潜伏期为5v50年,多在20年左右发病。
上述的致癌物质经过
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吸收,然后自尿中排出其代谢物作用于尿路上皮而引起
肿瘤。尿在膀胱停留时间最长,故膀胱发病率高。
2.内源性色氨酸代谢异常与
膀胱癌的关系 很多
膀胱癌病人没有明显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的病史,可能与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有关。
4.其他 使用环磷酰胺也能引起
膀胱癌。其他如放射性照射也可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