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渗性非酮症
糖尿病
昏迷是内科急症,病死率很高,必须迅速抢救。其治疗原则如下:
1.常规治疗
(1)补液:迅速补液,扩充血容量,纠正血浆高渗状态,是治疗本症的关键。
①补液的种类和浓度,目前多主张治疗开始即输等渗液,好处是:大量输入等渗液不会引起溶血反应;有利于恢复血容量和防止因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而继发脑
水肿;等渗液对于处于高渗状态的病人来说为相对低渗。具体用法可按以下的三种情况掌握:
A.有低血容量
休克者:应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以较快地提高血容量,升
高血压,改善肾血流,恢复
肾脏功能,在血容量恢复、
血压回升至正常且稳定,而血浆渗透压仍高时,改用0.45%
氯化钠液。
B.
血压正常而血钠>150mmol/L者:开始即用低渗液。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50mmol/L以下,血钠在140v150mmol/L以下时,应改输等渗
氯化钠液,若血糖降至13.89v16.67mmol/L(250v300mg/dl)时,改输5%
葡萄糖液或
葡萄糖盐水。
C.
休克患者或收缩压持续<10.7kPa(80mmHg)者,开始除补等渗液外,应间断输血浆或全血。
②补液量的估计,可按血浆渗透压计算病人的失水量,计算公式:失水量(L)={病人血浆渗透压(mmol/L)-300/300正常血浆渗透压}×体重(kg)×0.6 。也可按病人发病前体重的10%v12%估算失水量作为补液量,一般为-18L,平均为9L。
③补液速度按先快后慢的原则:第1小时可补充1v1.5L,前4h补充1.5v3L,以后逐渐减慢速度,一般第1天可补充估计失水量的一半左右。若补液4v6h后仍无尿者,可给予
呋塞米(速尿)40mg,应注意病人的心功能,对耉年人有心脏病者必须作
中心静脉压监护。
④补液途径:目前使用静脉输注与使用胃管灌注两条途径。以往单纯静脉输注易引起心衰和脑
水肿,长春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窦安翔主任自1996年来采用消化道补液治疗高渗性非酮症
糖尿病
昏迷患者40例,死亡4例,合并
冠心病者无1例心衰,治愈率达89%。具体方法:经胃管每4h注入温开水300v400ml,直至意识完全清醒能主动饮水为止。
(2)小剂量应用
胰岛素:本症患者多为非
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者,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强,故在治疗过程中所需
胰岛素总量也较小,目前多主张用小剂量
胰岛素疗法。这种方法疗效肯定,血糖下降速度稳定,副作用也比较小,使用原则既以5v6U/h
胰岛素静脉滴注,与补液同时进行。当血糖降13.89mmol/L(250mg/dl)时应改用5%
葡萄糖液或
葡萄糖盐水,按每2v4g
葡萄糖给1U
胰岛素的比例,在输液瓶内加入
胰岛素输注,病情稳定后改为
胰岛素皮下注射。多数病人病情好转后可不用
胰岛素。
(3)补钾:本病人体内钾总量减少,且用
胰岛素治疗后血钾即迅速下降,故应及时补钾。如病人无肾功能衰竭、尿少及高血钾(>5.5mmol/L),治疗开始即应补钾。用量根据尿量、血钾值、心电图等灵活掌握,每天3v8g不等。病人清醒后,钾盐可部分或全部以口服补充。目前不主张常规补磷。人体对磷酸盐的需要量很小,1L生理盐水加入1v2ml磷酸钾,6h内输完为合适剂量。过量补磷可引起血钙降低和手足搐搦。
(4)纠正酸中毒:部分病人同时存在酸中毒,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合并有严重酸中毒者,每次给予5%
碳酸氢钠不超过150ml,用注射用水稀释成等渗液1.4%静脉滴注,疗程1v3天,控制在600ml以内。
(5)治疗诱因及并发症:
①控制
感染:
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也是引起病人后期死亡的主要因素。必须一开始就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治疗,一般需要2种以上新型广谱抗生素。这是降低病死率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②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合并
心力衰竭者应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避免引起低血钾和高血钾,应随访血钾和心电图。应保持血浆和血糖下降速度,以免引起脑
水肿。应加强呼吸循环监测,仔细调整代谢紊乱。对症处理,加强
支持疗法,以维持重要脏器功能。有高凝状态者给予小剂量
肝素治疗,以防
血栓形成。
2.择优方案 以消化道补液为主纠正脱水,同时予以持续小剂量
胰岛素输注及对症治疗。
(1)消化道补液对纠正高渗
昏迷脱水尤为重要,对预后也至关重要。对于
昏迷患者予以胃管补液,经胃管每4h注入温开水300v400ml,直至能主动饮水。清醒后,如高渗尚未纠正,应鼓励患者主动饮水。24h饮水1500v2000ml,直至高渗纠正。
(4)在补液及小剂量持续应用
胰岛素的前提下,同时积极配合补钾、纠正酸中毒、预防或控制
感染及去除诱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