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 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性婴幼儿 腹泻的主要病原,临床上称之为—消化不良―。1983年全国 腹泻经验交流座谈会决定,将EPEC引起之 腹泻,一律称之为EPEC肠炎,而不称作—消化不良―。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为2~5天。 2.症状和体征 起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不发热,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高,大便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球。
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后】
支持疗法 | 神经系统 | 败血症 | 肺炎 | 发热 | 水肿
| 庆大霉素 |甲氧苄啶 |小檗碱 |人血白蛋白 |肥儿散 |胰酶 |黏菌素 |鞣酸软膏 |鞣酸蛋白 |胃蛋白酶 |多黏菌素B |
| 大肠黑变 |腹胀 |淋巴液流出 |讷吃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