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绦虫病 ( taeniasis )
解释 收起


    肠绦虫病(taeniasis)是各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人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的终末宿主,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因食人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受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多,男多于女。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和查体要点
    自吞食猪或牛肉绦虫的囊尾蚴至粪便中出现虫体节片需2~3个月,此即潜伏期。症状多轻微,往往粪便中发现白色带状节片常为最初和唯一症状。半数病人常有上腹隐痛,少数可有消瘦、乏力、食欲亢进等,偶有神经过敏、磨牙、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肠绦虫病(intestinal cestodiasis)是由各种绦虫(cestode,tapeworm)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一类肠道寄生虫病。其中以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和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最为常见。人多因进食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被感染。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绦虫有四大类,即带绦虫(Taenia)、膜壳绦虫(Hymenolepis)、棘球绦虫(Echinococcus)和裂头绦虫(Spirometra,Diphyllobothrium)。绦虫雌雄同体,人是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短膜壳绦虫的终宿主。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其次为膜壳绦虫。
    猪或牛带绦虫成虫为乳白色,扁长如带状,可分为头节、颈节、体节三部分。头节为其吸附器,上有四个吸盘,猪带绦虫头节上还有两排小钩, 颈节为其生长部分,体节分为未成熟、成熟和妊娠三种节片。猪带绦虫成虫长2~4m,牛带绦虫为4~8m。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头节多固定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妊娠节片内充满虫卵,可随粪便一同排出,中间宿主猪或牛吞食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作用24~72小时后孵出六钩蚴(oncosphere),六钩蚴钻破肠壁,随淋巴、血液散布至全身,主要在骨骼肌内经60~72天发育成囊尾蚴(cysticerci)。含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人进食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后,囊尾蚴在体内经10~12周发育为成虫。人体也可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误食其虫卵后,可患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猪带绦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以上。牛带绦虫可达30~60年以上。
    短膜壳绦虫成虫体长约数十至数百毫米,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无需中间宿主,能直接经虫卵污染食物感染,可造成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引起人体内源性自身感染。虫卵被吞入后经2~4周发育成熟,成虫寿命2~3个月。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7 预防 展开
8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9 预后评价 展开
10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1 最新进展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诊断依据 展开
14 相关课件 展开
15 相关药品 展开
16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