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个体差异较大,辨证分型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可参照—结胸―、—
胸痛―、—
泄泻―、—虚劳―等辨证用药。急性发作期按胆源性
急性胰腺炎治疗,缓解期可分为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肾阴亏虚3型。
(1)气滞血瘀:肝胆不利,气机郁滞,气为血帅,气滞血瘀,结于膈下为病。证见腹中结块,固定不移,针刺样痛,痛有定处,面黯消瘦,纳少乏力,舌质青紫,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等。
(2)脾胃虚弱:肝胆不利,疏泄失职,横逆乘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为病。证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健脾益胃。方用
参苓白术散为主,常用药物有
人参、白术、茯苓、怀山药、
桔梗、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等。
(3)肾阴亏虚:脾胃虚弱日久,气血来源不足,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失脾胃之补养,肾阴亏虚,表现为形体消瘦,尿频量多,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药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阴固肾。方用
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山萸、生地、熟地、杞子、桑椹子、麦冬、丹皮、茯苓等。
2.西医治疗
(1)包括饮食疗法、服用
胰酶制剂、补充多种维生素、解痉止痛及手术治疗等措施。
(2)饮食方面,宜严格禁酒,避免饱食,宜进食高蛋白、高糖和低脂饮食,消化不良者可用
胰酶片配合抗酸药物。
腹泻较重时,应补充维生素A、D、E、K等,明显消瘦者予全身营养支持,有
糖尿病者用
胰岛素,
疼痛明显时一般可用
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
山莨菪碱(654-2)等,禁用
吗啡和
可待因,还可使用针灸或穴位封闭法,常取中脘、内关、脾俞、胃俞等。
(3)手术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常见的手术适应证是
腹痛频繁发作,经内科治疗无效者。有胰管结石、胰管炎等胰管梗阻、狭窄,并有
胰腺囊肿、
胰腺脓肿或
胰瘘及疑有
胰腺癌时,均可视为手术指征。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临床实际慎重选择,依据胆道疾病的不同而施行相应手术。部分病人胆道疾病根治后,
胰腺逐渐恢复正常,但
胰腺已发生严重器质性改变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胰腺引流、部分切除、甚至全胰切除术,对于顽固性剧痛的病例,可考虑施行胸腰交感神经切除、
胰腺
周围神经切断等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