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对间质性
膀胱炎目前尚没有特效疗法。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通过治疗有的可使症状减轻,有的也可能无效。
1.药物治疗
(3)
肝素:可中和嗜酸性阳离子蛋白,5000U/次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两天后改每12小时1次,用药后12h症状减轻。亦可用长效
肝素2万U静脉滴注,藉以阻断
组胺的作用。
(4)硫酸
戊聚糖钠:150mg,2次/d,4v8周1疗程,可补充
膀胱黏膜缺失的氨基葡聚糖。
(5)其他:维生素E 100mg口服,3次/d,4周为1疗程;抗结缔组织药,
氯喹250mg口服,3次/d;
雌激素、
阿米替林、抗胆碱药、解痉镇痛药、钙通道阻滞药等。
(1)
硝酸银:30ml,浓度由1∮5000逐渐增至1∮100,配合应用0.5%v1%
丁卡因,保留4 min后放出,可取得较好效果。
(2)50%二甲亚砜(二甲基亚砜)50ml注入
膀胱,每周2次,每次保留15min,配合皮质激素效果更好。
(3)在麻醉状态下
膀胱内灌入新配制的0.4%氧氮苯磺酸钠,在10cmH
2O(0.98 kPa)压力下用1000 ml溶液反复充分扩张
膀胱,可获较好疗效,对有
输尿管反流者忌用。
(4)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对
膀胱容量>80ml者应用,可激活及调节
膀胱的免疫反应。
3.
膀胱扩张疗法 在麻醉下逐步扩张。一种是向
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压力5.89v7.85kPa,至水不能注入时,维持2v3min。另一种是插入气囊
导尿管,不断向囊内注水,维持压力在平均动脉压水平,维持3h,此法效果优于前者。
4.局部电灼或电切
膀胱黏膜的局部病灶经电灼或电切后,可缓解症状。
5.手术治疗 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无
膀胱挛缩患者行
膀胱松解术,效果满意。如有
膀胱严重纤维化,容量很小,可行盲肠或回肠扩大
膀胱,可取得较好效果。对有
输尿管反流、
肾积水、病变累及三角区及后尿道者应行尿流改道术。
出血倾向和有抗凝治疗的病人,约有5%病人发生脱发、
膀胱逼尿肌及血管平滑肌,改善
膀胱壁血供。起始剂量10mg,3次/日;若能耐受,可缓慢增加到20mg,3次/日。有效率82%。
5.非甾体抗炎药
膀胱液压水扩张
在硬膜外或全麻下进行,有效率20%~30%,症状缓解可达数周至数月。其原理可能为损伤
膀胱黏膜神经末梢。它既是IC的一种诊断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疗法,一般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以增强疗效。研究证实,对于
膀胱容量小于200ml者效果不佳,逼尿肌高敏状态无效。治疗中注意防止
膀胱破裂。
(四)
膀胱内药物灌注
1.二甲基亚砜(DMSO) FDA唯一认可的IC
膀胱内用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案。其安全、耐受性好,给药方便,有效率70%~93%。DMSO是羟皮质类固醇的清洁剂,而后者被公认为触发
膀胱壁去除P物质,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阻断伸展的
膀胱上皮释放过多ATP。治疗方案为50ml50%的溶液通过
膀胱中15分钟,间隔2周一次,疗程8周以上。除了口中会出现大蒜味之外,DMSO并无其他副作用。
2.
膀胱黏膜的完整性。
膀胱灌注,每周3次每次保留1小时,多数病人治疗4~6个月后才出现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3.羟氯生钠(clorpactin) 产生次氯酸,通过其氧化作用使
膀胱表面部分破坏。clorpactin灌注后所引起的
膀胱表面愈合过程可以减轻病人的症状。有效率72%。治疗方法是在麻醉状态下,0.4 clorpactin量约为
膀胱容量的50%,灌入后停留5~7分钟后抽出,如此反复3~4次,最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膀胱,灌注后数小时或数天病人的尿痛与尿频症状会加重。治疗应间隔数周或数月。禁忌证有最近
膀胱损伤(如
膀胱活检)和
膀胱灌注的药物,以其杀菌、收敛、腐蚀作用治疗IC。有效率50%~72%。
膀胱壁病变局限,特别是Hunner溃疡病变,但是这种病变局限的病例很少见。术后症状可改善,但复发率高。
2.
膀胱扩大术
膀胱容量过小时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容量扩大后对药物反应更好。但在扩大
膀胱的肠管壁,术后仍可能出现IC样改变。
3.
膀胱全切术、尿道改流必须非常慎重,只有在各种方法失败后才可考虑。
4.
膀胱神经切断术现在这种治疗几乎不再使用。
5.骶神经根电极片永久置人可长期显著改善IC患者的严重症状。
(六)新疗法
最新研究表明高压氧吸入可以有效减轻IC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