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放线菌病 ( Actinomycosis of maxillofacial region )
别名: 颌面部放线菌病;maxillofacial actinomycosis
解释 收起

概述: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引起的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疾病,其特征为瘘管形成并排出硫磺颗粒的脓液,放线菌可侵犯 皮肤、骨骼及内脏,好发面颈部软组织及颌骨。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 感染引起的慢性化脓性 肉芽肿性炎症。已发现放线菌有10余种,其中作为人类口腔、扁桃体、眼结膜和女性阴道等部位正常菌群的有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黏性放线菌、溶牙放线菌和梅氏放线菌等。人正常口腔定植部位主要在牙菌斑、牙石、龈沟、唾液和扁桃体部。被公认为引起人 放线菌病的是衣氏放线菌(wolff-Israel),在牙石中放线菌数可达6.32×10 6/g湿牙石。在正常情况不发病;当机体罹患疾病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导致免疫力降低时,在局部创伤或 炎症基础上,发生正常定植菌的移位而发病。因此 放线菌病实际上是病源性放线菌种引起的内源性 感染。     放线菌呈分枝的丝状体,其形状大小变化较大,丝状体长度在1.5v50δm。放线菌虽为兼性厌氧菌,但衣氏放线菌在厌氧或微氧环境中生长更好。该菌为革兰染色阳性、无耐酸性、无鞭毛和芽孢的丝状杆菌。在放线菌 感染的肉芽组织和脓液中,放线菌常繁殖成团,表现为淡黄色、直径在1v2mm的所谓—硫磺颗粒―,即由密集的菌体及菌丝所组成的—颗粒―。     面颈部是人类 放线菌病的高发部位,约占一半以上。 感染的途径主要为口腔、扁桃体,正常菌群中的衣氏放线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条件下,通过下颌智齿冠周的盲袋、牙周袋、龋坏牙的根管、拔牙创口、口腔黏膜及 皮肤外伤的创口,进入深层组织,引起软、硬组织 感染发病。
    放线菌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按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面颈部、腹部和胸部放线菌病三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放线菌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内源性。组织损伤是放线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混合细菌感染是放线菌致病的重要诱因,常见的伴发细菌为梭形杆菌,厌氧链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药品 展开
15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