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黄杆菌是以产生黄色素为主要特征的一个菌属,是无动力、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由于产黄色素的还有假单孢菌属及类黄杆菌属,所以60年来,该属的定义及菌种的变动较大。1923年Berger的。细菌鉴定分册〃第1版描述46个种,第5版进行了修改,第7版又减少到26个种。Krieg等在第9版中,对黄杆菌属成员做了较大修正,确定为7个种,1个菌群:水生黄杆菌(
F.aquati);短黄杆菌(
F.breve);脑膜脓毒黄杆菌(
F.meningosepticum);大比目鱼黄杆菌(
F.balustinum);香气黄杆菌(
F.odoratum);多食黄杆菌(
F.multivorum);食
酒精黄杆菌(
F.spirivorum);黄杆菌2群(
F.group
?b),以上菌种的G C值在31%v42%,改变了本属一直是异源性组合的状况。1984年Holmes以DNA-DNA相关性测定,又发现了一个新菌种,命名为黏黄杆菌(
F.gleum),同时他们又将CDC群?k生物型2中的部分菌株,定名为嗜黄杆菌(
F.thalpophi1um),但它的G C值为43.6%v46.2%,高于本属其他几个种,其分类位置尚不足。还有一群类黄杆菌,因为分类学位置有争议,仍沿用CDC群?e、?f、?h、?l,?j等命名,它们产生水溶性黄色素,与黄杆菌属的特征有一定差异。
脑膜脓毒黄杆菌和?b黄杆菌在细菌鉴定上,一般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非发酵菌细菌编码鉴定法做初步鉴定,而后进一步补充生化试验分种,包括:
1.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前者常产生弥漫性淡黄绿色色素,后者产生橘黄色色素。
2.前者可发酵阿拉伯糖,不能水解淀粉和卵磷脂,后者正相反。
3.前者可发酵甘露醇,产生?-半乳糖甙酶,DNA酶及液化明胶,后者绝大部分则不能。
4.前者可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后者不能生长或生长缓慢。近年有的学者认为两者的能力仅是百分率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只作参考。菌体呈杆状或球杆状,(0.5δmv0.9δm)×(1.3δmv3.0δm)。菌落圆形,光滑,透明或半透明,稍凸。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脂溶性色素,从淡黄色到橙黄色,推测为类胡萝卜素,15v20?时形成迅速。个别菌种的幼龄培养物产生果香味。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在水和土壤中,在医院的水龙头、阴沟、制冰机、冰水、盐水、增湿器、呼吸器、浴盆、药瓶及多种导管中均可分离出,对氯、氯己定等消毒剂有抵抗力,在42?可被杀死。一般多引起散在
感染,但也有引起院内
感染流行的。
日本庆大医院1974年报告包括黄杆菌在内的4种氧化型细菌引起的
感染,占各种细菌
感染的4.7%,1975年上升到7.4%。本属多数是从临床标本中分出的,与人的
感染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