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rat bite fever)乃鼠类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和淋巴结炎、皮疹等;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和关节炎为特征。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和小螺菌(spirillum minor)是啮齿类动物咽喉部的常见正常菌群。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但病例均较少。国内所见病例主要为小螺菌所致,小螺菌鼠咬热的主要传染源为家鼠,野生鼠中也有带菌者。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的主要传染源为野生鼠(带菌率可达50%),其次为实验室的大白鼠、小白鼠、猫、狗等偶也可作为传染源。鼠类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人主要通过病鼠啮咬而感染,病原菌从皮肤破损处进人人体。小螺菌一般不存在于病鼠的唾液中,而来自牙龈血液、口腔损害或眼分泌物中。念珠状链杆菌则存在于病鼠或带菌鼠的唾液及鼻咽分泌物中。另一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念珠状链杆菌可经胃肠道黏膜侵人体内,人因进食染菌乳类和乳制品而得病。男女老幼均易感,熟睡婴儿可为鼠咬不自觉而受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受鼠咬的机会较多,故患本病者也较多见。鼠咬热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情况、居住条件以及周围环境中鼠的密度有关。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小螺菌鼠咬热
潜伏期5~30日,一般为2~3周。鼠咬伤口如无继发感染,可于数日内暂时愈合。咬伤部位以手指和腕部最为多见,偶见于眼眶及其他外露部位。经上述潜伏期后,急骤起病。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热型多为弛张热,发热持续3~5日而于1~2日内在大汗中体温急剧下降至正常。高热时常伴有头痛、乏力、出汗、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有恶心、呕吐、腹泻、便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
谵妄、昏迷、颈项强直等。脾常肿大,肝亦可触及。热退后,全身症状随之消失。经3~9日间歇期后体温又复上升,毒血症症状又重复出现,局部伤口及淋巴结肿大也常增剧。此种发热、退热常出现6~8次,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达1年以上,然后逐渐痊愈,但逐次有所减轻。
临床上有发作1~2次从顿挫型或多次发作的迁延型。后者常伴有肾炎、肝炎、心肌炎、脑膜炎和贫血等并发症。
2.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
潜伏期较短,大多在7日之内,一般为2~4日,也有长达22日者。咬伤处很快愈合,无硬结样溃疡形成,局部淋巴结亦无明显肿大。起病急骤,伴寒战、高热、呕吐、头痛、剧烈背痛、关节酸痛等毒血症状。热型呈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可于2~3日后缓解,但迅速又上升而呈马鞍型。复发少见。50%以上病人在病后第2周出现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是本病特征,以大关节多见,非游走性,可有纤维蛋白性渗出液,常多个关节同时受累。痊愈后可恢复正常,极少数有运动障碍后遗症。急性期可并发支气管肺炎,也观察到右肺脓肿、脑脓肿、肝脓肿、脾脓肿、肾脓肿形成和睾丸炎,心包炎等。婴幼儿患者腹泻及体重减轻较突出。最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原有心脏瓣膜病变的病人尤易发生。死亡的主要病因是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若无并发症发生,病程持续2周,可自动消退。少数未经治疗者可持续或反复出现发热和关节炎,偶有迁延数年者,皮疹一般不复发,不经治疗者病死率可高达13%。
(二)查体要点
1.小螺菌鼠咬热
起病时原已愈合的咬伤处发生疼痛、肿胀发紫以至坏死,其上覆以黑痂,脱痂后成为硬结性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但不粘连。常伴有淋巴结炎,所以在皮肤表面可出现红线。皮疹比较典型,每于第一次复发时开始出现,为紫色斑丘疹,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基底较硬,亦可成结节、瘀点或瘀斑,偶呈荨麻疹样。大小不一,数目一般不多,多见于四肢或躯干部,手掌足底及面部偶也有疹。热退后皮疹消退,上升后重又复现。
2.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
75%病人于病程1~3日出现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也可表现为瘀点、瘀斑,偶可成脓疮。手掌及足底也可有疹。皮疹可持续1~3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
鼠咬热(rat—bite fever)鼠类或其他动物咬伤人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病原为小螺杆。
菌或念珠状链杆菌两种。前者引起的以发热、皮疹、淋巴结炎及局部硬结溃疡为特征,多见于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后者引起的以发热、皮疹、关节炎为特征, 多见于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