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光疗 如怀疑溶血病,首先给予积极光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确定诊断,评价病情,做好换血疗法的准备工作。
光疗指征: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的胆红素值而定。
光疗方法:轻、中度
黄疸可行单面光疗或光纤毯光疗,严重
黄疸者需双面光疗。
2.药物治疗
(1)IVIG:1g/kg,于4v6h静脉滴注,用1次即可。IVIG封闭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溶血。
(2)
人血白蛋白:如胆红素明显上升,足月儿达到18mg/dl,可给
人血白蛋白1g/kg,加10v20ml
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或血浆10ml/kg。最好在换血前1v2h用1次
人血白蛋白。
(3)锡原卟啉(SnPP)和锡中卟啉(SnMP):剂量0.5µmol/kg(0.25ml/kg),用1次,疗效持续1周。SnMP对血红素加氧酶(HO)的抑制作用是SnPP的5v10倍。
3.其他治疗 缺氧、酸中毒、
感染可促使核
黄疸的发生,应积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能量,维持体温正常,改善循环功能。
4.换血疗法 如病情继续发展,尤其是确诊为Rh溶血病,需进行换血疗法,防止发生核
黄疸。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
(1)换血指征:血清胆红素超过换血标准,出现胎儿
水肿或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应予以换血。如有缺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前一胎为Rh溶血病者,应放宽指征。
(2)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采用与母亲相同的Rh血型,ABO血型与新生儿相同。ABO血型不合采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的血。宜用新鲜血液,库血时间不宜超过3天,以免发生高钾血症。
(3)换血前准备:换血量为新生儿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通常为80ml/kg,因此换血量为160ml/kg左右。血液先置室内预热,使之与体温相近。器械准备:大字形五通活塞2支,20ml换血注射器5副,换血导管2根,盛器3支,长针头4支等。器械放入
肝素生理盐水(200ml生理盐水加
肝素6v8mg)抽注湿润。
(4)换血途径:传统方法为通过脐血管换血,近年多采用周围血管同步换血。
(5)操作步骤:脐血管换血的方法为:新生儿置远红外保暖床上,仰卧位。保留脐静脉者,导管直接插入脐静脉,导管插入时,方向偏右上方约30°,导管插入脐轮5cm时,血流顺利抽出,即可扎紧固定导管。如
脐带已脱落,则在脐孔上方1cm处腹壁上作腹壁脐
静脉切开,在正中线偏右处找到灰白色脐静脉,进行脐静脉插管。每次交换血量开始为10ml,如能耐受可增至15v20ml。同时监测静脉压,如>0.78kPa,要考虑血量过多,宜多抽少注,如静脉压过低,宜多注少抽。换血开始及结束时各留取血标本,测胆红素、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血糖、血清电解质(钾、钠、钙)。记录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时间、静脉压、用药等,每15分钟测心率、呼吸及病情变化。
(6)换血并发症:库血未经复温而立即输入,可致低体温、心血管功能异常。导管穿刺脐静脉可致
出血,进入腹腔、损伤
肝脏;如导管接触心脏可致
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输血量过多可致
心力衰竭。如有空气、血凝块进入,可致空气血栓栓塞。还可并发
感染、低钙血症、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肝素过量引起
出血等。
(7)换血后处理:
脐带消毒包扎,脐上切口消毒。患儿继续光疗,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嗜睡、烦躁、
抽搐及拥抱
反射,心率、呼吸等情况。术后3天内用抗生素预防
感染。监测血胆红素及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