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高,只要遗传到该致病基因,或早或晚肯定出现症状。同一家族中致病基因来源一样,但临床表现差异可较大,提示该基因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清楚,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失衡 基底核多巴胺(DA)含量过多,乙酰胆碱(ACH)和催化ACH合成的胆碱乙酰化酶活性降低。DA增加、ACH减少均可导致多动症状。
2.γ-氨基丁酸减少 尸解已发现壳核、黑质以及尾状核中γ-氨基基丁酸(GABA)显著减少,催化GABA合成的谷氨酸脱氢酶亦显著减少,GABA是一种抑制性递顷,不足时可引起多动。
3.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最近动物实验还发现,在纹状体注入红藻氨酸,可产生类似的病理改变,继而提出了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弱兴奋毒性学说(weak excitotoxic hypothesis)。认为当细胞能量代谢受损时可引起Na+ -K+ -ATP衰竭,导致膜去极化,使Mg离子阻断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作用降低,NMDA受体易激活,造成Na+、Cl-、水份内流过多,Ca2+ 超载,并促进自由基和一氧化氮(NO)产生,导致神经元变性 坏死。
病理学
主要损害基底核和大脑皮质,尾状核、壳核病变最明显。小神经节细胞严重破坏,大细胞亦有轻度减少,尼氏体消失,核固缩,出现类淀粉小体。此外还有脱髓鞘改变和胶质细胞增生。苍白球的损害相对较轻。大脑皮质(特别是额叶和顶叶)的第3、5和6层神经节细胞大量脱失并有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黑质、视丘、视丘下核、齿状核亦可轻度受累。小脑、脑干一般不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