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 ( clostridium difficile )
别名: 假膜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colitis;clostridium difficile colitis;diphtheritic enteritis;pseudomembranous colitis;假膜性结肠炎;艰难梭菌小肠结肠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小肠结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难辨梭菌结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解释 收起

概述: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PME)是一种急性肠道 炎症,因在小肠或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假膜而得名,本病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称之为手术后肠炎、 抗生素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的实质是肠道内菌群生态平衡失调,所以也可以见于 休克、 心力衰竭、 尿毒症、结 肠梗阻、 糖尿病、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肺慢性疾病等。 假膜性肠炎常单独发生在小肠、结肠,也可能两者同时发生。     早在1893年,Finney报道1例女性患者,在行溃疡病外科手术后出现血性 腹泻,第15天死亡,尸检发现在结肠黏膜上覆盖有明显的纤维素及血性的伪膜,该例被认为可能是 假膜性肠炎的首例报道。1950年以前, 假膜性肠炎被认为是发生在重症患者、 休克和肠道供血障碍患者的严重消化道合并症。20世纪50年代后期,伴随抗生素的使用出现了被怀疑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的肠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异常繁殖的肠道疾病。1965年以后,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腹泻患者逐渐增多,其中包括了大肠的 假膜性肠炎。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检菌方法的建立,人们注意到结肠内的厌氧菌数量大大超过需氧菌,也注意到抗生素与 假膜性肠炎的相关关系。1977年在一部分找不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假膜性肠炎患者的大便中,发现一种厌氧的梭状芽孢杆菌,因分离困难而称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经培养和细胞毒素测定,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与 假膜性肠炎有密切关系。
    假膜性肠炎(pseudo membranous enterocolitis)易发于大手术后,特别是在长期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临床以剧烈腹泻并出现假膜为特点。

    伪膜性肠炎主要是由难辨梭状芽胞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起的结肠黏膜急性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散在的斑片状伪膜形成为特征。常发生于较长时间
应用某些广谱抗生素、化疗、重症疾病或大手术后的住院患者。是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性疾病。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18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