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 ( cholera )
别名: 霍乱
解释 收起


    霍乱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9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常可因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等死亡。霍乱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必须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霍乱起病急,传播快,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有轻度腹泻,少数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当地流行情况或流行区域旅游史,病人密切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
    2.主要症状霍乱的潜伏期为1~3日,短者3~6小时,最长者可达7日。无痛性腹泻多为首发症状,泻、吐次数每日10~20余次,甚至无数次,每次便量超过1000ml。典型的泻、吐排泄物呈米泔水样,轻型病人粪便可为清水样,重症则可为血水样。病人常迅速呈现脱水征象,24小时尿量可减至400ml以内,重者甚至无尿。
   
    (二)查体要点
    病人通常无发热,无腹部压痛。轻度脱水表现皮肤干燥,眼窝稍陷;重症者烦躁不安或极度软弱,喑哑,眼窝及眼眶下陷、闭目困难、两颊深凹而呈现“霍乱面容”,腹部凹陷呈舟状,指纹皱瘪酷似“洗衣工”手;血压测不出,脉搏细速难以触及,少尿或无尿。伴有低钠者可引起腓肠肌及腹直肌痉挛,低钾可引起全身肌肉张力减低、心律失常等。

    霍乱(cholera)是由O1或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O1群霍乱弧菌又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能引起大流行,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亦属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骤发病、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与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甚至肾衰竭。O1血清群通常以轻症与带菌者较多。但重症及典型病人其病死率极高。O139血清群霍乱重型占多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病原学 
   
    (一)分类
    霍乱的病原体为霍乱弧菌。世界卫生组织(WHO)腹泻控制中心根据弧菌的生化性状,O抗原的特异性和致病性等不同,将霍乱弧菌分为三群。       
    1.O1群霍乱弧菌 本群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包括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 和埃尔托生物型(El  Tot  biotype)。如根据O抗原的不同,则可分为三个血清型:
   
    ① 小川型(异型,Ogawa)含A、B抗原; 
   
    ② 稻叶型(原型,Inaba) 含A、C 抗原;
   
    ③ 彦岛型(中间型,Hikojima)含A、B与C三种抗原。
    B、C抗原可因弧菌的变异而互相转化,如小川型和稻叶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非O1群霍乱弧菌本群弧菌的鞭毛抗原与O1群相同,而O抗原不同,不被O1群霍乱弧菌多价血清所凝集,又称为不凝集弧菌(Non-agglutinating  vibrio,NAG  vibrio)。本群根据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200个以上血清型,一般无致病性,仅少数血清型可引起散发性腹泻,但其中的O139血清型具有特殊性,它是1992年孟加拉霍乱流行时发现的新的血清型,不被非O1群的O2~O138血清型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Shimada等将其命名为O139 霍乱弧菌,认为它有可能取代O1群霍乱弧菌蔓延到世界各地,因其含有与O1群霍乱弧菌相同的毒素基因,能引起流行性腹泻。O139型霍乱弧菌的命名已被WHO所认可,并要求将其引起的腹泻与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同样对待。
    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本群霍乱弧菌可被多价O1群血清所凝集,但本群弧菌在体内外均不产生肠毒素,因此没有致病性。
   
    (二)染色及形态霍乱弧菌是革兰染色阴性,呈弧形或逗点状杆菌。长约1.5~3.0μm,宽约0.3~0.4μm,菌体尾端有一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悬滴镜检可见穿梭状运动。患者粪便直接涂片可见弧菌纵列呈“鱼群”样。其中O139霍乱弧菌在菌体外还有荚膜。 
   
    (三)培养特性霍乱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快,一般增菌培养常用pH 8.4~8.6的1%碱性蛋白胨水,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O139霍乱弧菌能在无氯化钠或30g/L氯化钠蛋白胨水中生长,而不能在80g/L氯化钠浓度下生长。
   
    (四)抗原结构霍乱弧菌有耐热的菌体  (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
    (H)抗原。H抗原为霍乱弧菌属所共有;O抗原特异性高,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两种抗原,是霍乱弧菌分群和分型的基础。
    霍乱弧菌的致病力包括:鞭毛运动、黏蛋白溶解酶、黏附素; 霍乱肠毒素;内毒素及其他毒素。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CT)是一种不耐热的毒素,56℃30min即被破坏,有A、B两个亚单位。在弧菌的对数生长期合成并释放于菌体外。CT具有免疫原性,经甲醛处理后所获得的无毒性CT称为类霍乱原(cholera  agenoid),免疫人体所产生的抗体能对抗CT的攻击。霍乱弧菌还能产生Zot毒素(zonulaoccludens  toxin)和Ace毒素(accessary  cholera  enterotoxin),Zot毒素能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增大细胞间隙,使液体漏出,引起腹泻。Ace毒素类似CT,在家兔小肠肠段结扎试验中可引起积液。
    霍乱弧菌体表有一种特殊的菌毛,能与CT协同调节表达,称为毒素协同菌毛(toxin  coregulated  pilus,Tcp)。Tcp的表达受toxR基因控制。toxR缺失的菌珠,则失去肠道定居能力。说明tcpA在霍乱弧菌定居人类肠道中起匿要作用,被称为“定居因子”。
   
    (五)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酸及消毒剂均敏感。煮沸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可立即将其杀死。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5分钟。但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如在江、河、井或海水中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能生存1~3周,在藻类或壳类动物中的存活期还可延长。
    霍乱是以起病急骤,猝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的疾病。因病变起于顷刻之间,挥霍撩乱,故名霍乱。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患者又大多有贪凉和进食腐馊食物等情况,故认为主要由于感受暑湿、寒湿秽浊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由于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最易使外界秽浊之气得以乘虚而人,外界之寒热湿邪困脾,则中气不健,也易导致饮食内伤。本病的发生,尚与患者的素质有关,如患者中阳素亏,脾不健运或重感寒湿,或畏热贪凉,过食生冷瓜果,则病从寒化而成寒霍乱;如患者素体阳盛,或湿热内蕴,或冒暑远行,复感时令热邪,以及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等食物,湿热自内而生,则病从热化而成热霍乱。如饮食先伤脾胃,重感秽浊之气,邪阻中焦,升降之气窒塞,上下不通,则发为干霍乱,症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脘闷难忍等,俗称“绞肠痧”,乃霍乱中之严重证候。
辨证分型
   
    一、中焦湿热突发吐泻频作,吐出物热臭酸腐,泻下黄水或带有粘液泡沫,口臭,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寒湿困脾胸脘痞满,吐泻交作,呕吐泻下物为稀水或米泔水,口不渴或喜热饮,腹部冷痛,形寒喜温,汗出肢冷。舌苔白腻,脉沉细。
   
    三、亡阴证吐泻频急,目眶凹陷,指尖螺瘪,神萎倦缩,口渴引饮,心烦声嘶,舌卷囊缩,气急,尿闭。舌质干红萎缩,脉微细数。
   
    四、亡阳证吐泻频繁,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声微气怯,血压下降。舌淡紫,脉微欲绝。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标准 展开
15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6 诊断依据 展开
17 相关课件 展开
18 相关药品 展开
19 相关检查 展开
20 相关症状 展开
21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