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胆总管囊肿的分型方法不一,但多数趋向于分为3型:
1.普通型 为最常见的一种,占80%以上,胆总管呈梭形或囊肿,其余胆管均属正常或轻度扩张。
3.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亦称十二指肠内胆总管囊肿或Vater壶腹囊肿,是极少见的一种(图1)。
囊肿呈圆形,位于胆总管一部或全部,大小不一,内径2~25cm,容量由数ml至万余ml,容量最大者为13340ml。囊壁可因
囊肿远端胆管狭窄,或为
囊肿压迫而成角。囊内含稀薄棕色液体,一般无菌;完全梗阻时,因肝功能不良,胆汁可呈白色;继发
囊肿的病例中为2.5%,比不存在
囊肿者的
囊肿,并存在
囊肿压迫,而产生门脉高压症。
囊肿囊肿破裂,或因试探穿刺发生漏泄,可引起弥漫性
腹膜炎。
【病原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胆总管
囊肿的分型方法不一,但多数趋向于分为3型:
1.普通型 为最常见的一种,占80%以上,胆总管呈梭形或
动脉瘤样扩张,末端狭窄,肝内胆管通常为正常状态,胆囊与胆囊管一般包含于囊内,也可以限于胆囊管以下的胆总管呈囊性扩张。
2.憩室型 比较少见,从十二指肠壶腹部上缘至胆囊管下端,胆总管壁的一侧出现憩室样
囊肿,其余胆管均属正常或轻度扩张。
3.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亦称十二指肠内胆总管
囊肿或Vater壶腹
囊肿,是极少见的一种(图1)。
囊肿呈圆形,位于胆总管一部或全部,大小不一,内径2v25cm,容量由数ml至万余ml,容量最大者为13340ml。囊壁可因
炎症而肥厚,厚度1v10mm。壁内一般缺乏完整上皮,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见散在柱状上皮细胞、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常存在
炎症反应,可能有
出血点甚至溃疡。
囊肿远端胆管狭窄,或为
囊肿压迫而成角。囊内含稀薄棕色液体,一般无菌;完全梗阻时,因肝功能不良,胆汁可呈白色;继发
感染后色泽变深而混浊,可培养出大肠埃希杆菌。囊内偶见结石,但比想像的少见;而合并癌瘤者在胆管
囊肿的病例中为2.5%,比不存在
囊肿者的
胆管癌的发病率(0.007%v0.041%)高得多,而且一般发病年龄较轻,平均为32岁,确诊后其平均存活时间为8个半月。胆囊通常较正常小,有时亦可增大。肝内胆管可以正常或轻度扩张,有的合并肝内胆管
囊肿,并存在
肝纤维化。肝脏可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而淤胆肿大,甚至发生胆汁性
肝硬化,从而引起门脉高压症。亦可因门脉直接受
囊肿压迫,而产生门脉高压症。
囊肿
感染可引起肝内胆管炎,甚至多发性肝
脓肿,以及大肠埃希杆菌
败血症。
囊肿破裂,或因试探穿刺发生漏泄,可引起弥漫性
腹膜炎。
【病因】
仍不清楚,对此假说繁多,大多数病例被认为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先天性因素具有两个方面:
1.胆管壁薄弱,有认为管壁的支撑组织存在先天性缺损,或存在
囊肿是管壁薄弱与远端梗阻二者结合的结果。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既往认为本病很少见,1948年Davis在Mayo医院从17981例胆道手术病人中才发现1例,Smith从78.7万例入院病人中只收集到2例胆总管
囊肿。但近20年来世界文献对本病的报道日见增加,国外的已超过1500例,其中1/3来自日本,故认为此病在日本多见;国内的文献已接近400例。因此,既往病例不多,可能是认识不足,诊断率不高的缘故,还不能认为本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大约为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