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共同性斜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视力,矫正眼位偏斜,建立和恢复双眼视功能,而且最为主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只有双眼视觉恢复无望时,才考虑美容治疗。由于双眼视觉在出生后1v2岁时已基本形成,5v6岁时日趋完善,因而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必须早期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发病年龄、视力、双眼视状况、斜视性质、程度及就诊年龄等情况决定。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二大类,即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矫正屈光不正:由于屈光不正造成的斜视并非少见,特别是远视造成的调节性内斜尤为多见,约占内斜的1/4,因而对于斜视病人应首先进行麻痹调节验光,验光前用1%
阿托品眼膏或眼水充分麻痹睫状肌。
2.5v3岁即可开始戴镜,镜片度数应根据视力及眼位来确定。
①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的配镜原则及注意事项: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的主要原因较多是远视。由于远视未及时给予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导致过度集合而引起内斜。因而在麻痹睫状肌验光后,一旦肯定有远视,应尽早将远视全部矫正,尽量减少调节性集合。有时为了矫正眼位偏斜,需要短期戴过矫眼镜(2v3个月)观察眼位变化,一般戴镜3v6个月以后,完全调节性内斜都能矫正。戴镜后根据年龄增长,远视度数下降,及时调整眼镜度数,不能长期戴过矫眼镜,否则时间久了引起调节失用,导致继发性集合不足性外斜视。一般3v5岁患儿半年复查验光1次,5岁以后可1年复查1次,根据验光后屈光不正度数,在同视机监控下调整眼镜。
部分患儿初戴眼镜时,因调节不能松弛,视力暂不能提高,有的还不如不戴眼镜的视力好,这时可在
阿托品扩瞳的情况下坚持戴镜,逐渐适应后停止点
阿托品眼膏,决不能因暂时不提高视力而放弃戴镜,失去治疗机会。临床上我们常碰到这种情况。孩子开始不愿戴镜,家长又不督促鼓励孩子坚持戴镜,数年后,孩子长大
弱视形成了,即使配镜也不能提高视力。配镜时一定要向家长讲明戴镜的重要性,争取家长和患儿的配合。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只有戴全矫眼镜,内斜才能消除,去掉眼镜调节增加又出现内斜。这时家长就认为眼镜对斜视无作用。部分家长要求手术治疗斜视,遇此情况,应向家长解释清楚,不应做斜视手术。因为即使手术矫正了内斜,远视屈光状态仍然存在,如果术后不配镜矫正,还要发生内斜视。坚持戴镜,既纠正了远视,提高了视力,又矫正了斜视,为双眼视功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是一举两得的治疗办法。
既然戴全矫眼镜是治疗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的主要方法,那么眼镜的质量就应倍受重视。尤其对于幼童更是如此。因为幼儿对眼镜不合适带来的不适感不会诉说。这就要求医生高度负责。检查验光应由有经验的验光师进行,做到准确无误,镜架要轻,镜片质量要好,镜片中心应与瞳孔中心对应。有散光者更应注意其轴向准确。尽量避免由于眼镜质量不好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调节性内斜的矫正眼镜度数要足,但对于度数大的患者,亦可先配戴能接受的度数,待适应后(2v3个月),再逐渐增加度数并配足为止。不能长期戴低矫眼镜,否则调节增加,内斜不能完全矫正,久之转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中低度远视所致完全调节性内斜视,成人以后有望摘掉眼镜,高度远视所致内斜视,往往终生需要配戴眼镜。
②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配镜原则:部分调节性内斜是最常见的内斜类型。内斜度部分是由于远视屈光不正所致,部分是由于其他因素所致。充分麻痹睫状肌后其内斜度仍不能完全消失。戴足矫眼镜3v6个月,其残余内斜度大部分能稳定不变,但个别患儿内斜度不稳定,需较长时间观察。尤其是幼儿,应积极治疗
弱视,不急于手术矫正。待内斜度完全稳定不变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③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即高AC/A比率调节性内斜视。其视近斜度明显,如有远视,于戴足矫眼镜后,视远斜度消失,但视近时仍有内斜者,应戴双光眼镜,即在镜片上半部分配远用镜片,下半部分配近用镜片。下半部分一般增加 2v 3D以减少视近时的调节,消除斜视,获得双眼视。配戴时要注意把镜片位置调整好,否则视近时用上半镜片就起不到双光镜的作用了。为避免此种情况,亦可配两副眼镜,一副看近用,一副看远用。
④非调节性内斜视的配镜原则:非调节性内斜视配镜目的主要是提高视力。如患者为远视,应配足矫眼镜,这样使焦点正好聚在
视网膜上,有利于视功能的发育。有些学者认为,镜片度数应比验光度数减去1v2D配镜,以防调节失用导致调节力发育不良。临床上我们根据患者远视度、视力及患儿的适应情况适当调整镜片度数,一般高度远视或重度
弱视配镜时尽量足矫,使
视网膜得到正常的光刺激,促进
视网膜功能发育,缩短
弱视治疗时间。对中、轻度
弱视或不能耐受全矫眼镜者可减少1v2D配镜。
如果内斜患者为近视,应尽量减少镜片度数,尽量减少调节及调节性集合的产生。
⑤内斜散光应尽量矫正其散光度,以达到提高视力,然后矫正眼位,促进双眼视形成。
⑥近视致外斜者比较少见,这可能与近感性辐辏及融合性辐辏大于负融合力有关,故矫正屈光不正对外斜度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若外斜合并近视屈光不正,应全部矫正之,以增加调节及调节性辐辏,减少外斜度。临床上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外斜,可戴过矫凹透镜矫正之,但也不能长期戴用。
⑦外斜合并远视应低度矫正。
⑧外斜合并散光应完全矫正,以提高视力。
⑨屈光参差大者应将双眼屈光度差减少到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不必受2.5D的限制,因为儿童对屈光参差的耐受性较强,有的可耐受5v6D的差异,必要时可配
角膜接触镜。
(2)三棱镜的作用和应用:三棱镜(Prism)是一透明的三棱柱体,它共有5个界面,两个不平行的面相交所成的夹角为三棱镜的尖或顶角,对着顶角的界面称之为三棱镜的底。进入三棱镜之前的光线方向与从三棱镜出来之后的光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之为偏向角。
①三棱镜的基本性质:光线通过三棱镜的2个互不平行的界面之后,向其基底方向屈折,平行光线经过三棱镜屈折后仍为平行光线。被三棱镜折射后的光线投射到眼球,眼球认为光线是来自于正前方,即通过三棱镜观察物体时,感到物体向三棱镜的尖端移位。三棱镜屈折力的大小,取决于三棱镜顶角的大小及构成三棱镜的介质的折射率。顶角越大,构成三棱镜的介质的折射率越大,三棱镜的屈折力越大。
三棱镜的偏向角的值等于入射角和偏折角的总和减去三棱镜的顶角,随入射角的改变,其偏向角也发生改变。当三棱镜的顶角较小时,偏向角的大小,取决于三棱镜的顶角及其折射率,而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只要入射线与三棱镜的第一界面几乎垂直就行了。
②三棱镜的单位:常用的有三棱镜的屈光度,简写为—?―,该值为国际通用方法,也称为Prentice法,即凡垂直地向三棱镜第一界面入射的光线,经三棱镜第二界面折射后,在光线距三棱镜1m远的地方,其偏折距离为1cm时,该三棱镜的屈光力就是一三棱镜度(1
?)。屈光角计算法:(圆周度法)根据屈折角的圆周度来决定三棱镜的度数,1°,2°,3°??。向心度单位:该方法也称为Dennett法,简写为—?―,1
?是三棱镜能屈折光线1弧度(radian)的1%,1弧度等于57.295°,1
?为57.295°/100=0.57295°。
临床上前2种单位常用,两者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物体B经三棱镜屈折后向底部偏斜于S,从S处视物体B,则向尖端移位于B?,若B距三棱镜距离为100 cm,移位距离BB?为Y,°BOB为a,则tana=Y/100,Y=100×tana。若a为1°时,Y为1.75 cm,即1°=1.75
?,换言之,1
?=0.57°。
三棱镜度与圆周度的关系是可变的,二者呈高度正相关,且随斜视度数增大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的理论换算值为1°=1.76
?v2.48
?。内斜视为1°=2.23
?v2.63
?,外斜视为1°=2.01
?v2.48
?,但在临床上普遍采用1°=1.8
?。
③三棱镜的色散作用:三棱镜由铅玻璃、水晶或塑料制成。其分光性较大,白色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每种色光都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三棱镜对短波长的光折射得强,对长波长的光折射得弱。各种色光虽然以相同的入射角进入三棱镜,但却以不同的出射角出三棱镜。因此,凡通过三棱镜的白色光经过折射后被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连续光谱现象称为三棱镜的色散。目前眼科用的三棱镜多为无铅玻璃制成。三棱镜有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如块状三棱镜、阶梯状三棱镜、圆形三棱镜,压贴三棱镜等,如图13所示。
④三棱镜的辨认方法:临床上通过三棱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向尖端移位,根据物体移位的方向即可判断三棱镜的尖端方向。测量三棱镜的度数可用中和法消解三棱镜的
(一)非手术治疗
1.
弱视治疗
如果
共同性斜视合并
弱视,应首先治疗
弱视,待双眼视力接近(相差不超过两行)、出现交替注视时再行手术矫正眼位。
2.矫正屈光不正
30%左右内斜视与调节因素有关,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应通过矫正屈光、配戴双光眼镜或渐进多焦点眼镜矫正眼位。部分调节性斜视经全矫戴镜3个月后,通过手术矫正残余斜视度。部分
共同性斜视可配戴三棱镜,通过刺激黄斑与中心凹产生融合性集合与分开纠正斜视。
3.缩瞳剂
应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收缩睫状肌、增加周围调节深度,减少中枢调节,相应减少调节集合。主要用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4.正位视训练
应用交替遮盖、同视机等进行训练,消除抑制、矫正异常网膜对应、加强融合恢复双眼单视。
(二)手术治疗
1.手术起点 水平斜视≥15º。
2.手术时机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多无调节因素,主张在生后18个月至2岁手术。间歇性外斜视则应根据斜视角大小,显性外斜出现的时间、频次,患者年龄,融合控制状态以及双眼视功能的好坏决定是否手术治疗,一旦出现抑制性暗点应尽早手术。总体而言,
共同性斜视应在视觉发育可塑性期内尽早治疗,以免影响儿童正常双眼视力的发育。
3.手术设计
根据知觉与运动两方面检查,确定手术做在哪些
肌肉上、手术量如何分配、是否需要分期手术等。
4.手术方法
采用水平直肌的后徙或截除术,若合并有A—V征、DVD、斜肌亢进等应视具体情况作相应处理。其中,水平直肌后徙术指将内、外直肌的肌腱从止端处切断再缝合到设计所需后退距离的巩膜上。每条
肌肉后退的基本方法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处理肌间隔、节制韧带及与周围组织分离程度不同,后退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不同。如:内直肌最小后徙量为2.5mm,若后徙量小于2.5mm,其作用将被手术过程中
肌肉截除因素及愈合过程
中的纤维化倾向所抵消。内直肌最大后徙量为5.5~6mm,过量后徙影响眼球内转。同样,外直肌最小后徙量是4mm,外直肌最大后徙量成人是7mm,儿童是6mm。内、外直肌截除术的效果远不如后徙术,内、外直肌的最小截除量是5mm,1岁以内婴儿的最大截除量是8mm,成人和较大儿童的最大截除量是l0mm。
(三)治疗流程
治疗流程见图7-1-4及图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