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具备下述4项可确认:
①高血氯酸
中毒;
②高血钾;
③尿pH能降到5.5以上;
④
血清肌酐和
尿素氮轻度增高。
1.诊断线索
(1)熟悉RTA的病因:有能够引起RTA的致病因素和疾病存在时,要时刻注意肾脏的酸化功能,动态观察有关临床与实验指标,以防漏诊。对不完全性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完全性TRA虽然临床上无显著高氯性
代谢性酸中毒,但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其引起的
低钾血症可致患儿猝死。
(2)把握RTA的线索:临床上遇有下列异常时,应及时做有关检查,以明确有无RTA:
②尿pH经常?6.0。
③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20ml/min时,即出现显著的
代谢性酸中毒。
④轻度肾功能减损即出现了严重的骨病。
2.定性诊断 遇有RTA的诊断线索后,辅助检查有下列异常时,RTA多可确诊。
(1)反常性碱性尿或经常性碱性尿:一般人体尿液pH为5.0v6.0,食用大量蔬菜、水果,或服用碱性药物后可呈现一过性碱性尿。为排除干扰因素,嘱患者清晨空腹状态第2次留尿送检,如基础代谢下尿pH仍?6.0,则提示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
酸
中毒状态下,尤其是伴有
低钾血症时,正常的肾脏能高度酸化尿液,使尿pH降至5.5以下。如酸
中毒时,尿pH仍>5.5,则提示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RTA)。但在判断尿pH的临床意义时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
①?型RTA患者:血浆HCO
3
-浓度下降至肾脏HCO
3
-重吸收阈值以下,尿中HCO
3
-就不会增加,这时无反常性碱性尿。
②不完全性RTA患者:不进行酸负荷试验时,尿pH大多正常。
③胃肠道HCO
3
-丢失:胃肠道HCO
3
-丢失引起的高氯性
代谢性酸中毒,常同时伴有缺钠。这时可因远端肾单位管腔内N
+缺乏,皮质集合管内Na
+依赖性H
+、K
+排泌受阻,尿液因而不能正常酸化。使用呋塞米或硫酸钠负荷后,可使尿pH下降至5.5以下。
(2)高氯性
代谢性酸中毒:血HCO
3
-浓度降低,血气分析提示
代谢性酸中毒,血Cl
-浓度增高,血清
阴离子间隙(Na
+ K
+-Cl
--HCO
3
-)正常,伴或不伴钾代谢异常,排除非肾性酸
中毒致病因素(尤其是胃肠道HCO
3
-丢失)后RTA可以确诊。不完全性RTA血HCO
3
-、Cl
-及AG基本正常,但可出现低钾或
高钾血症。
(3)尿液
阴离子间隙呈正值:尿液中电解质保持电中性(阴阳离子等当量)。常规测定的尿电解质包括Cl
-、K
+和Na
+,未测定的阴离子(UA)包括HCO
3
-、SO
4
2-、HPO
4
2-、及有机阴离子等,未测定的阳离子(UC)包括NH
4
+(以NH
4
+为主)、Ca
2 、Mg
2 。尿液中各种电解质之间的关系是Cl
-+UA
-=Na
++K
++UC
+,UA-UC=Na
++K
+-Cl
‑=
阴离子间隙。尿液
阴离子间隙反映的是未测定的离子之差。该间隙呈正值,说明尿中[HCO
3
-+SO
4
2-+HPO
4
2-+有机阴离子]>[NH
4+Ca
2 +Mg
2 ],提示尿中HCO
3
-排泄增加或(和)NH
4
+排泄减少,符合RTA的尿液变化。如果该间隙呈负值,说明尿中很少有HCO
3
-排泄,同时尿NH
4
+排泄增加,符合正常肾脏对肾外源性酸
中毒的代偿反应引起的尿液电解质浓度变化。所以,正常人NH
4Cl负荷后或肾外源性
代谢性酸中毒时,尿
阴离子间隙呈负值(Na
++K
+-C1
-<0),而RTA时呈正值。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通常不在尿中出现的离子(如药物)如从尿中排泄可干扰结果的判断。酮症酸
中毒时,即使正常肾脏NH
4代偿性排泄增多,也因同时有大量
酮体阴离子从尿中排泄而使尿
阴离子间隙呈正值。
3.定位诊断 首先根据RT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建立初步定位诊断印象,然后选用下列试验加以证实。不完全性RTA的定性与定位诊断均依赖于下列试验。
(1)确诊pRTA的试验:NaHCO
3滤过排泄试验:正常成人肾小管重吸收HCO
3
-的阈值(尿中出现HCO
3
-最低血浆HCO
3
-浓度)约为24v26mmol/L。输注NaHCO
3使其血浆浓度增高至28mmol/L时(儿童约21.5v22.5mmol/L),肾小管重吸收达到最高值(TmHCO
3
-)。血浆HCO
3
-在肾阈值以下时,滤过的HCO
3
-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尿中无HCO
3
-排出。给患者以NaHCO
3负荷,使其血浓度处于不同水平,然后测定血和尿HCO
3
-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可分别计算HCO
3
-肾阈值、TmHCO
3
-和HCO
3
-滤过排泄分数(FEHCO
3
-)。
①肾脏HCO
3
-阈浓度:正常人普通情况下尿中基本无HCO
3
-排泄,只有当输注HCO
3
-使血浆浓度上升后,尿中才有HCO
3
-出现,说明正常人自然血浆HCO
3
-浓度略低于肾阈值。pRTA患者虽然血浆HCO
3
-已经显著下降,不补或稍微补充HCO
3
-后尿中HCO
3
-排泄率即显著增加,说明pRTA患者肾脏HCO
3
-重吸收阈值显著降低。
②HCO
3
-滤过排泄分数(FEHCO
3
-):即单位时间里尿HCO
3
-排泄量占肾小球滤过量之百分比。当血浆HCO
3
-在肾阈值以下时,FEHCO
3
-为零。而达到肾阈值以后的一定范围内,FEHCO
3
-随血浆HCO
3
-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而相应地增加。能反映肾小管HCO
3
-重吸收减损程度的是血浆HCO
3
-在正常水平时的FEHCO
3
-。其计算公式是:
FEHCO
3
-=[血肌酐×尿HCO
3
-]/[
尿肌酐×血HCO
3
-]×100%
pRTA患者在血浆HCO
3
-浓度处于正常水平时,FEHCO
3
->15%,严重者可高达25%,某些轻微的患者只有10%。?型RTA在10%以下。dRTA患者FEHCO
3
-在3%v5%左右。
③最高HCO
3
-重吸收率(TmHCO
3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HCO
3
-重吸收率:
HCO
3
-重吸收率=血浆HCO
3
-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尿HCO
3
-排泄率。
随着血浆HCO
3
-浓度逐渐升高,如果连续2次HCO
3
-重吸收率不变,则前一次血浆HCO
3
-浓度为TmHCO
3
-血浓度。pRTA患者该数值降低,dRTA者轻度降低或正常。值得注意的是,肾小管HCO
3
-最大重吸收率=单个肾单位小管最大重吸收率×肾单位总数。所以,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单位总数减少),TmHCO
3
-也会降低。
试验方法:以4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5%NaHCO
3,使其血浆浓度逐渐上升,每30v60min收集尿液及采血1次,测定血浆和尿的肌酐、HCO
3
-浓度。
(2)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