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 ( renal calculi )
别名: 肾结石;kidney stone;renal calculus;renal lithiasis;肾石;肾石病
解释 收起

概述: 肾结石(calculus of kidney)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其他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以原发于肾脏, 输尿管结石几乎均来自肾脏,而且 肾结石比其他任何部位结石更易直接损伤肾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肾结石分为代谢性和感染性两大类,代谢性结石与遗传因素有关,常可查出代谢失常的疾病,饮食失调为重要促发因素。多见为含钙结石和尿酸结石。发病机制主要为;
   
    ①肾排出过多形成结石的晶体,尿浓缩,晶体呈过饱和状态;
   
    ②尿内抑制物质不足致结晶聚集成核;
   
    ③存在导致尿液滞留因素,使结石增大。
    感染性结石发病机制是肾脏存在产生脲酶的细菌感染,将尿素分解,尿呈碱性,形成磷酸镁铵结石,感染使尿基质增多,加速结石增大,常为双侧铸形结石。
    肾结石(renal calculi)指在肾集尿系统(collecting system)出现的结石。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部位,肾结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肾盂结石和肾上盏、中盏、下盏结石。充满肾盂和肾盏的分枝状结石因其形似鹿角,故称之为鹿角形结石(staghorn calculi),有完全性和部分性鹿角石之分。临床上,肾结石约占上尿路结石的35%,左右两侧的发生比率相似,双侧肾结石约占10%。
    尿石症(urolithiasis)是泌尿系统结石的总称,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泌尿系结石大多数起源于肾结石,因此,有关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成石机制、病因及预防,主要是针对肾结石而言。
    尿石症的人群患病率为1%~5%,易复发,10年复发率约为50%。尿石症的好发年龄在20~50岁,男女之比约为3:1。尿石症患者家族成员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复发率也高得多。尿石症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理及季节特征。热带及亚热带是泌尿系结石高发地区,在夏季的发生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是因为在相对高的气温下,人体水分大量蒸发,尿液中成石物质浓度增加,易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结石。尿石症的发病与水质硬度的关系尚无定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尿石症的发病具有深刻影响。上尿路(肾和输尿管)结石在富裕地区比较常见,而下尿路(膀胱和尿道)结石在贫穷地区居多。从世界范围看,除战争期间和战乱地区外,工业革命以后,肾结石的发病率普遍在增高。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尿石症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其中上尿路结石发病率的增加尤为明显,而下尿路结石则急剧减少。
    泌尿系结石由晶体和基质组成。晶体成分约占97%,主要有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磷酸铵镁和胱氨酸。多数结石含两种以上的晶体成分,但以其中一种为主。大约90% 的结石含有钙质,X线片上呈现高密度影,称为不透光结石或阳性结石;另有10%左右的结石不含钙质,X线片上不显影或基本不显影,称为透光结石或阴性结石。基质是一种类似尿黏蛋白的物质,约占结石干重的3%,其化学成分主要是氨基己糖,其次是结合水。基质与尿结石的关系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基质源于肾近曲小管,可能是结石形成的基础物质。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药品 展开
15 相关检查 展开
16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