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 diphtheria )
别名: 白喉;diph
解释 收起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由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中毒性心肌炎为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儿童广泛接种百、白、破疫苗,本病的大流行得到了控制,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应了解当地白喉免疫水平、预防接种情况、病人是否接受过足量的预防注射、过去是否患过白喉、周围有无白喉病人、是否为流行季节等。临床上有发热、咽痛、声音嘶哑。
   
    (二)查体要点
    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脱的灰白色假膜,强行剥离有出血。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棒状杆菌(简称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白喉杆菌外毒素是引起白喉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毒血症及局部灰白色假膜。重症患者常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的主要死亡原因。亦可并发周围神经麻痹。婴幼儿患喉白喉可发生上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窒息。预防应采取以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Bacillus diphtheri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瘫痪。
病原学
    白喉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大小为(1~8)μm×(0.3~0.8)μm,革兰阳性,一端或两端膨大,内有异染颗粒。菌体排列不规则,常呈Y、I 、V 型或栅栏样。不运动,无芽胞。在奈瑟(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阿伯特(Albert) 染色呈绿色,异染颗粒为深蓝黑色;庞氏(Ponder)染色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呈深蓝色。在0.033%亚锑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能使锑盐还原,使菌落呈灰黑色。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物质,由53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58kD,有A、B两个片段,A 片段无直接毒性,在B片段携带下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转位到胞质内发挥毒性作用。抗A 片段的抗体无中和外毒素作用,但针对C末端分子量为17kD的多肽(相当于B片段受体结合区)的抗体有阻断外毒素作用。外毒素的毒性强,豚鼠最小致死量为0.1/1g。携带产毒基因(tox+)溶原性噬菌体且分泌外毒素的白喉杆菌有致病力。白喉杆菌外毒素不稳定,以0.3%~0.5%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或制备抗毒素血清。白喉杆菌对冷冻、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假膜中可生存12周;在玩具、衣物上可存活数日。对湿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8℃10分钟或5%苯酚1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下仅能存活数小时。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棒状杆菌(bacillusdiphtheri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感染特征为咽、喉、鼻部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常合并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由于白喉菌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的广泛应用,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19 相关症状 展开
20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