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直肠是大肠的末端,乙状结肠的延续,下连肛管,长约12v15cm。它起自第三骶椎平面下行至尾骨平面穿过肛提肌与肛管连接。直肠上端与结肠大小相同,下段扩大成为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直肠上1/3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中1/3仅在前面有腹膜,并返折成为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使直肠成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
在盆底腹膜之下,肛提肌之上有骨盆直肠间隙(位于直肠两侧,左右各一)和直肠后间隙(在直肠和骶骨之间),并彼此相通,此处直肠破裂可导致严重的骨盆直肠间隙及直肠后间隙
感染。
直肠的血液供应,有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来自两侧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来自阴部内动脉的肛管动脉和来自主动脉的直接小分支骶中动脉供应并彼此吻合,血液循环较丰富。
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排便,直肠能分泌黏液以助粪便排出。它也能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一部分药物。正常情况下,粪便储存在乙状结肠内,不排便时直肠内基本无粪,肛管处于关闭状态。由于结肠蠕动,粪便下行进入直肠,使直肠壶腹膨胀,引起便意和内括约肌
反射性松弛,与此同时机体自主松弛外括约肌,并增加腹压使粪便排出体外。直肠下端是排便
反射的主要发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直肠位置深在、隐蔽,又有骨盆的良好保护,很少损伤。一旦损伤由于直肠多呈空虚状态或虽有粪便也已成形,不易自
穿孔处溢出,
炎症进展较缓慢,症状隐匿,易被忽略。但伤处粪便的细菌种类多,密度大,可达10
16/L,极易造成严重的腹腔内或直肠周围间隙
感染,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应高度重视直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直
肠损伤的病死率为4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直
肠损伤的病死率为25%,朝鲜战争中直
肠损伤的病死率为15%,越南战争时期直
肠损伤的病死率为1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
】描述为:"> 直肠上段在盆底腹膜反折之上,下段则在反折之下,它们损伤后的表现是不同的。如损伤在腹膜反折之上,其临床表现与结肠破裂是基本相同的。如发生在反折之下,则将引起严重的直肠周围感染,但并不表现为腹膜炎,诊断容易延误。腹膜外直肠损伤可临床表现为:
①血液从肛门排出;
②会阴部、骶尾部、臀部、大腿部的开放伤口有粪便溢出;
③尿液中有粪便残渣;
④尿液从肛门排出。直肠损伤(rectal injury)后,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内有出血,有时还可摸到直肠破裂口。怀疑直肠损伤而指诊阴性者,可行直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