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部位骨折的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5%,主要包括骨盆环骨折和髋臼骨折。骨盆骨折主要由于压砸、轧碾、挤撞或高处坠落等损伤所致,多系闭合伤,亦可因肌肉剧烈收缩发生撕脱骨折。枪弹、弹片等火器伤所致者为开放性骨盆骨折,常合并有腹腔脏器损伤。盆壁的血管及静脉丛很多,骨盆骨折常合并有大量出血,休克发生率很高,是严重损伤。不稳定骨折虽经积极治疗,致残率仍然达4%~20%,死亡率在3.4%~42%。
骨盆为环形,两侧为宽大之髂骨,在后面髂骨与骶骨形成骶髂关节,骨接触面大,韧带连接坚固,是保持骨盆稳定的主要结构,两髋关节的承重力通过骶髂关节向脊柱传达。前面两侧耻骨合成耻骨联合,耻骨支最细,为前环之弱点,最易骨折。骨盆壁与盆腔脏器、神经丛、神经干、大血管及多处静脉丛相邻近,骶管内为马尾,骶神经根从8个骶神经孔出来,可因骶骨骨折而损伤。坐骨神经从坐骨大孔出骨盆,故累及坐骨大孔或髋臼后缘及坐骨支的骨折可能损伤坐骨神经。坐骨邻近直肠,坐骨支骨折移位可能刺破直肠并成为开放骨折。两耻骨弓所成之角内有尿道通过,后尿道上壁固定于三角韧带,当耻骨联合损伤、耻骨支骨折时,可撕伤后尿道。髂外及股血管邻近耻骨上支,偶有损伤大血管病例。
骨盆位于身体的中部,起着承上启下载荷的作用。其功能除作为骨盆内外诸肌之起止点和保护盆腔脏器等外,主要是借其弓形结构,在站立或坐位时支持体重。骨盆环以髋臼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骶髂关节与骶骨支持体重,亦称为承重弓。骨盆支持体重是通过两个负重的主弓完成的。
①骶股弓:立位时,来自躯体的重力从腰椎至骶骨后,向下传递等量分布至两侧骶髂关节、髂骨后部增厚部分,再向下传递至髋臼及股骨形成立位时负重的股骶弓;
②骶坐弓:坐位时重力由骶骨经骶髂关节,向下传递至髂骨后部,再向下经坐骨上支,抵达坐骨结节,形成坐位时负重的骶坐弓。骨盆前部由两侧耻骨上下支与耻骨联合构成联结弓,与两侧承重之主弓相联结,其作用除保护盆腔脏器外,主要是稳定和加强承重主弓,防止人体负重时承重主弓向中线靠拢和向两侧分离(图6-1)。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有明确的外伤史 ,局部有疼痛、肿胀、皮肤擦伤、皮下瘀斑和红肿。
2.查体要点 表浅部位骨折区有局部压痛,常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如耻骨联合有分离或移位,可扪及其分离的间隙,或两侧的耻骨棘不在同一平面,有上下移位。如有骶髂关节脱位时,骨盆常有变形,两侧髂前上棘不在同一平面上,常有下列体征。
(1)脐棘距及髂后上棘高度异常:脐棘距是指由脐部至髂前上棘的距离,正常时两侧相等,在压缩型的骨盆后环损伤,其脐棘距变短;在分离型的伤侧,髂骨外翻时其脐棘距增大。髂后上棘高度:在压缩型的伤侧,髂后上棘更为突出且压痛;在分离型的伤侧,髂后上棘较对侧低平,亦有压痛。
(2)骨盆分离试验与挤压试验阳性。
(3)肢体长度不对称:用皮尺测量胸骨剑突与两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向上移位的一侧长度较短,也可测量两侧脐孔与两侧内踝之间的距离。
(4)会阴部瘀斑:是耻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