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组织病理示硬
纤维瘤大小不等,没有包膜,边缘不规则,向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而界限不清,常为—分叶―状的肿块。切面质地韧如橡皮,呈灰白色,纤维束呈编织条索状排列,侵犯周围组织(如
肌肉、脂肪)。被侵犯的
肌肉可出现萎缩
变性。瘤组织可浸润血管、神经并破坏这些组织。偶见恶变为低度恶性的
纤维肉瘤。
镜下所见:
肿瘤由分化良好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构成,成纤维细胞及纤维之间往往呈波浪状交错排列,胶原纤维穿插于细胞之间。不同
肿瘤或同一
肿瘤的不同区域细胞与纤维比例差异很大,有的纤维少而胶原多,有的细胞多而胶原少,但其量比分化好的
纤维肉瘤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较肥大,淡染,境界清楚,呈束状排列,无异型性;细胞核呈长形,染色质呈点彩状,有小核仁,可见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图1)。
部分病例可见瘤组织与周围
肌肉组织粘连,有的细胞生长较活跃,有的呈玻璃样变,有的位于脂肪及
肌肉间呈侵袭性生长,肌纤维组织被分隔成小岛状,发生萎缩
变性,并可见多核的
肌肉巨细胞。
【病因】
病因:本病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腹壁损伤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腹壁损伤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统计近年来国内5组175例
腹壁硬纤维瘤,其中有妊娠、分娩史者152例(86.9%),有手术和伤史者35例(24.8%)。腹壁损伤导致发生硬
纤维瘤的机制不清,可能与肌纤维破坏、局部
出血、血肿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增生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
肌肉纤维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但损伤因素不能解释男性、无妊娠生育、无手术史或外伤史的病人发生
腹壁硬纤维瘤的病因。腹壁损伤的常见原因有:
(1)手术:手术直接切断腹壁
肌肉或分离牵拉导致
肌肉撕裂
出血。
(2)腹部
钝挫伤:造成肌纤维破坏,局部
出血或形成血肿。
(3)妊娠:因腹肌长期受到过度牵拉可造成腹壁慢性损伤,分娩时腹肌持续而剧烈地收缩,可造成肌纤维破坏、断裂和肌纤维间
出血。
2.内分泌失调 近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表明,本病可能与女性激素平衡失调有关。其依据为:
(1)本病多见于18v36岁生育期的女性,常在分娩后数年发生,
绝经后发病者少。
(2)本病经卵巢放疗去势或者进入
绝经期后,
肿瘤有逐渐自行消退的特点。
(3)少数病例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他莫昔芬)治疗有一定疗效。
(4)动物实验证明,雌激素可诱发此瘤的形成。Brasfield等在大白兔的腹壁肌层内多次注射雌激素,结果导致了试验动物
腹壁硬纤维瘤的发生,应用睾酮、孕酮可抑制
肿瘤的发展。
3.遗传因素 早在1923年Nichols就发现家族性
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id polyposis)的患者易患硬
纤维瘤,Hizawa等报道在诊断为家族性
腺瘤样息肉病的49例患者中,有6例确诊合并侵袭性
纤维瘤病。另有统计结果显示,家族性
腺瘤样息肉病患者硬
纤维瘤发生率高达8%v38%,高于正常人群8v52倍。鉴于本病常同时伴有家族性
腺瘤样息肉病,而且自新生儿期就可发病或同胞同患本病等情况,有学者提出硬
纤维瘤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散发和与家族性
腺瘤样息肉病有关的硬
纤维瘤中,瘤组织内可检测到APC基因的5q缺失、第15外显子发生突变等异常。现已知APC基因能调节B链蛋白的表达,而后者则是细胞膜具有黏附连接功能的蛋白成员,并且作为Wingless信号传导的中介体在细胞核内与转录因子结合、激活基因转录。WntAPC-?链蛋白通路中两中介体突变显示,?链蛋白的稳定在硬
纤维瘤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实验发现,切断APC基因,在其1526密码子中插入一337个碱基对的Alu?序列,使之突变并提高硬
纤维瘤细胞?链蛋白水平,有助于硬
纤维瘤细胞的增殖。另有实验发现,虽硬
纤维瘤细胞内含有高水平的?-链蛋白,而?链mRNA表达水平则正常,与周围正常组织相同,提示瘤组织内?-链蛋白的降解率较正常组织减低,亦是?链蛋白水平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缺失和突变,瘤组织内?-链蛋白高水平表达和降解率减低所致的?链蛋白高水平及其在激活转录因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导致或促进本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硬
纤维瘤细胞中存有C-sis基因高表达,该基因能促进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R的产生,而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R则具有促进硬
纤维瘤细胞及其周围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