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腹膜减瘤性切除术 常用术式有6种:大网膜和
脾脏切除术;左上象限腹膜切除术;右上象限腹膜切除术;小网膜和胆囊切除术;盆腔腹膜切除术;胃窦部切除术。根据癌灶大小和分布范围选用1种或多种不同术式进行手术,但单纯手术效果非常差。
(1)药代动力学优势:
①使腹腔
肿瘤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穿透力强的抗癌药液中,增强药物对
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用药后药物主要经
门静脉系统吸收入肝,通过首次过肝效应代谢成无毒或低毒形式进入体循环,代谢后减少了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提高了机体的耐受力;
③腹腔
化疗提高了
门静脉系血液和
肝脏中
化疗药物浓度,而
肝脏则是癌肿最常见的远处转移脏器。
(2)常用
化疗药物:顺泊(cis-platin,DDP)、
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
氟尿嘧啶(5-FU)等,有效率为60%v90%。近年来生物制剂腹腔内注射治疗已越来越多,常用的有
香菇多糖、
干扰素、阿地白介素(白介素-?)等,有效率在70%v90%。
康莱特注射液是从中药薏苡中提取的天然有效抗癌活性物质,系双相广谱多功能抗癌药,主要阻滞细胞周期中G
2及M时相的细胞,使进入G
0以及G
1期细胞减少,并导致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抑制
肿瘤生长,直接抑杀癌细胞。
康莱特注射液是一种乳剂,可使腹膜表面与腹腔内药物充分接触,阻止液体的渗出,从而获得治疗效果。多数抗癌药物的穿透能力是有限的,其中
卡铂(carboplain)穿透能力较强(为1v2mm),5-FU分子量小,对组织间隙和细胞膜穿透力强,易透过
肿瘤组织。
腹腔内反复给药可刺激腹膜的渗出、纤维化和粘连,增加腹腔
化疗的并发症,影响抗癌药液在腹腔内的良好扩散和吸收,降低治疗效果。对此加入玻璃酸钠(
透明质酸钠)配成抗癌复合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研究表明玻璃酸钠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和
胶原合成,从而明显减少腹膜纤维化和粘连的形成,使药液在腹腔内有良好的扩散和吸收,并且药液在腹腔内存留时间延长,提高了抗癌作用。
(3)给药方法:
①
腹腔穿刺:是腹腔给药的常规方法,即可注入
化疗药物,也可抽吸腹水,控制其生长速度,缓解症状。但反复穿刺费时、费力,容易皮下种植瘤细胞。
②腹腔置管:即
腹腔穿刺后将硅胶管置入腹腔适当位置,通过硅胶管长期给药的方法。因硅胶管细软,对腹腔内脏器无刺激,不影响病人日常活动,不干扰全身的治疗,且操作安全、方便给药,并发症少,不易发生导管堵塞,故近年被广泛采用。
3.联合治疗 腹膜转移癌灶结节的大小是影响腹腔
化疗的重要因素,Elias报道,结节大于3mm的腹膜转移癌腹腔
化疗几乎无效。故须腹膜减瘤性切除术与腹腔
化疗联合应用。减瘤性腹膜切除术尽可能的清除腹膜腔内一切肉眼可见的转移癌结节,为腹膜腔
化疗提供良好的条件。术后应用玻璃酸钠、
氟尿嘧啶(5-Fu)、
卡铂复合药液DDS泵腹腔
化疗,临床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