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病毒性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有:极度疲乏,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迅速恶化。临床上依病程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黄疸急剧加深,胆酶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本型病死率高。 2.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 3.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两者均呈阳性。 4.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71μmol/L。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白蛋白下降。 5.血氨升高。 6.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凶险。 7.病原学检查可见有诊断价值的阳性结果。 8.影像学检查B超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
主要依据:极度疲乏,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疸型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重型肝炎;15天至24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肝炎为慢性重型肝炎。病原学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明确病毒性肝炎诊断。
1.治疗原则 采取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对于难以保守恢复的病例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 2.措施 (1)一般疗法: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补充足量热量、维生素,尽可能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促进肝细胞再生: ①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每日120~200mg,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或更长; ②肝移植。 (5)护肝降酶: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联苯双酯等,但不宜多用。 3.积极防治并发症 (1)积极防治SIRS和MODS。 (2)肝性脑病:低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口服诺氟沙星;静脉用乙酰谷氨酰胺、谷氨酸钠、精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纠正假性神经递质可用左旋多巴;纠正支链/芳香氨基酸平衡可用氨基酸制剂;有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和呋塞米。 (3)上消化道出血:预防出血可使用组织胺H2受体拮抗药,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有消化道溃疡者可用奥美拉唑;补充维生素K、C;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血液或血浆、浓缩血小板、凝血酶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血液或血浆、浓缩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维生素K等。处置 1.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急查血象、血气、电解质、血糖、感染。 5.积极处理和预防各种并发症。 6.适当的对症治疗。注意事项 1.一旦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应尽早采取积极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2.出血抢救时应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用地西泮。出血是其他严重并发症常见诱因,治疗出血时应同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变化,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尿量、尿潜血、大便颜色和潜血等。 4.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
上消化道出血 | 病毒性肝炎 | 肝性脑病 | 肝硬化 | 出血 | 黄疸 | 水肿 | 昏迷
| 胶原 |氯喹 |
| 类风湿因子 |浆细胞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