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 epidemic parotitis,mumps )
别名: 流行性腮腺炎;angina parotidea;epidemic parotitis mumps;蛤蟆瘟;流腮;腮腺炎;痄腮
解释 收起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人群对本病均易感,好发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程,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二)查体要点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首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疏松结缔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处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
    如舌下腺被累及,可见舌下腺肿大及舌及颈部肿胀。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发生脑膜脑炎或脑炎的重症患者可致死亡,亦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预防可采用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  parotitis)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Paramyxovirus)的单股RNA病毒。呈球形,大小悬殊,直径在100~200nm之间。该病毒抗厕结构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依据小的疏水蛋白基因序列的差异至少分为A~J10个基因型。此病毒有6种主要蛋白,即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和L蛋白,均为可溶性抗原,即S抗原。2种包膜糖蛋白,即含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HN)糖蛋白,以及血溶一细胞融合
    (F)糖蛋白(又称V抗原),此外还有基质蛋白(M)在包装病毒中起作用。发病后1周即可出现S抗体,可用补体结合法检测,此抗体无保护作用,但可用于诊断。无论发病与否,人感染腮腺炎病毒后,V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感染眉2~3周才出现,1~2周后达高峰,但其于体内存在时间长,可用补体结合法、血凝抑制法和中和抗体法进行检测,是检测感染后免疫应答的较好指标。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在体外实验中,腮腺炎病毒能在许多哺乳类动物细胞和鸡胚中培养生长。腮腺炎病毒抵抗力低,紫外线、甲醛和56℃温度均可灭活,但4℃时能存活数天。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标准 展开
15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6 诊断依据 展开
17 相关课件 展开
19 相关检查 展开
20 相关症状 展开
21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