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对面部疖痈应采取早期治疗,局部与全身并重,药物治疗为主的原则。
1.局部治疗 尽量保持局部安静,减少表情运动,尽量少说话,进流体食物等,以减少
肌肉运动时对疖肿的挤压刺激,更严禁人为挤压、搔抓、挑刺,忌用热敷、
苯酚(石炭酸)或
硝酸银烧灼,以防
感染扩散。
(1)毛囊炎的局部治疗原则为止痒杀菌,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可涂2%v2.5%的
碘酊,1天数次。毛囊内脓肿成熟后,毛发可自然脱出,少量脓血分泌物溢出或吸收后便可痊愈。
(2)疖的局部治疗原则为杀菌消炎,早期促进吸收。早期可外涂2%v2.5%的
碘酊,20%v30%
鱼石脂软膏或纯
鱼石脂厚敷,也可用2%
鱼石脂酊涂布。也可外敷中药,如二味地黄散、玉露散等。如
炎症不能自行消退,一般可自行穿孔溢脓。如表面脓栓不能自行脱落,可用镊子轻轻夹除,然后脓液流出,涂
碘酊即可。
(3)痈的局部治疗原则是促使病变局限,防止扩散。用药物控制急性
炎症的同时,局部宜用4%高渗盐水或含抗菌药物的盐水行局部湿敷,以促使痈早期局限、软化及穿破,对已破溃者则有良好的提脓效果,在溃孔处可加用少量化腐丹,以促进坏死组织溶解,脓栓液化脱出。对脓栓浓稠,一时难以吸取者,可试用镊子轻轻钳出,但对坏死组织未彻底分离者,不可勉强牵拉,以防
感染扩散。此时应继续湿敷至脓液消失,直到创面平复为止。过早停止湿敷,可因阻塞脓道造成再次肿胀加剧。
面部疖痈严禁早期使用热敷和按一般原则进行切开引流,以防止
感染扩散,引起严重并发症。对已形成明显的皮下脓肿而又久不破溃者,可考虑在脓肿表面中心
皮肤变薄或变软的区域,作保守性切开,引出脓液,但严禁分离脓腔。
2.全身治疗 一般单纯的毛囊炎和疖无合并症时,全身症状较轻,可口服
磺胺和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
面部疖合并蜂窝织炎或面痈应常规全身给予足量的抗菌药物,防止
炎症的进一步扩散。有条件者最好从脓头处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疑有
败血症及脓毒血症者应进行血培养。但无论是脓液培养还是血培养,可能因为患者已用过抗菌药物,或因为取材时间和培养技术的影响,培养结果可能为假阴性,药物敏感试验也可能出现偏差。为提高培养结果的阳性率和药物敏感试验的准确性应连续3v5天抽血培养,根据结果用药。如果一时难以确定,可先试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如
青霉素、头孢菌素及
红霉素等,待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确定结果时,再作必要的调整。尽管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是抗菌药物选择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受体内、体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致病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另一个给药的重要依据是在用药后症状的好转程度,如症状有明显好转,说明用药方案正确,如症状没有好转,或进一步恶化,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此外,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耐药菌株或新的耐药菌株的参与,所以也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和观察脓液性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常给予2v3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局部和全身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维持用药5v7天,以防病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