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leman病 ( Castleman disease )
别名: Castleman病;vascular follicular lymphnode hyperplasia;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滤泡性淋巴结样增生
解释 收起

概述: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 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 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 淋巴结后,效果良好。     19世纪20年代CD首先被描述,1954年Castleman等正式报道一种局限于纵隔的 肿瘤样肿块,组织学显示淋巴滤泡及毛细血管明显增生的疾病,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vascular follicular lymphnode hyperplasia)。1969年Flendring和Schillings提出CD的另一形态学亚型,以浆细胞增生为特征,常伴全身症状。由于本病 淋巴结肿大常十分明显,有时直径达10cm以上,故又名巨大 淋巴结增生。
    Castleman病最早是由Rywlin等为了给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淋巴结肿大定义而提出的。1956年,Castleman总结13例此类疾病,由此该病被命名为Castleman病。该病另有血管滤泡淋巴组织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结、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等名称。Castleman病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过去认为本病是淋巴瘤发病过程中淋巴滤泡增生的一种表现,近年来对本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本病不同于淋巴瘤,为非肿瘤性免疫增生性疾病。Castleman病发病率无明确统计,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4。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可能与淋巴结滤泡中心细胞产生过量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致B细胞和浆细胞过度增生和分化,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依组织学特征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兼有二者特征的混合型。
诊断思路
  
    (一)临床表现
    1.局灶型
    (1)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纵隔最常见,可单发或多个聚集,部分结节可融合,其次颈、腋下、腹部也可发生,结外组织少见。
    (2)肿块直径通常为3~7cm,少数可达10cm,可伴肿块压迫其他脏器的症状:如压迫气管而致咳嗽、气促;压迫输尿管而致’肾盂积水。颅内病变可致癫痫等。
    (3)大多不伴全身症状。
    2.多中心型
    (1)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形成巨大肿块。
    (2)有显著的全身症状,如长期发热、乏力、消瘦。常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
    (3)出现贫血,多克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
    (4)有多系统累及的表现,如肾病综合征、膜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或浆膜腔积液、间质性肺炎、血管炎、周围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舍格伦综合征、淀粉样变、口腔炎或角膜炎、内分泌腺体功能障碍、皮肤病变、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纤维化、POEMS综合征等。
    3.局灶型Castleman病预后呈良性过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常表现为多脏器受损,预后差,少数患者在患病数年后转变为淋巴瘤。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检查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