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thrombotic thmmh0cytopenic purpura,TTP )
解释 收起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mmh0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发病可能与感染、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认为TTP的发病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Il Willebrand factor,vWF)裂解酶即ADAMTS-13活性缺乏有关。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黄疸、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岁左右的女性多见。起病大多急骤,发展迅速。
诊断思路
   
    一、
病史要点
    1.既往史
    (1)重点了解有无发热、出血、神经精神症状及尿色改变等以及有无原发疾病或诱发因素。
    (2)有无服用药物、中毒、妊娠、流产、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病史。
    2.发病情况和症状有经典的五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变的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常起病凶险,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表现为瘀点、瘀斑或紫癜、鼻出血、视网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出血,严重者脑出血。出血主要是由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所致。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多样,包括头痛、举止异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癫痫和昏迷。一般出现昏迷提示预后不良。
   
    二、
查体要点
    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的表现如紫癜、瘀斑、鼻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视网膜出血以及有无巩膜黄染等。要格外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神经定位体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典型病理变化为小血管中广泛存在透明血栓,导致小血管阻塞,病死率高。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临床表现 展开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6 流行病学 展开
7 预后评价 展开
8 实验检查 展开
9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0 最新进展 展开
11 诊断要点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预防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并发症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20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