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则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常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右心衰竭后,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工作能力(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的病理状态。其原因以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者最多见,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肾炎、心律失常、重症贫血、严重感染和心脏负荷过重等。
心功能分级分度
一、心功能分级。心衰分度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Ⅱ级: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但中等体力活动时即出现症状,亦称I度心衰。
Ⅲ级:活动明显受限,活动稍多即出现明显症状,亦称II度心衰。
Ⅳ级:任何活动均有症状,在休息时也有症状,亦称III度心衰。
二、婴儿的心功能分级
Ⅰ级:无症状,吸乳和活动与正常儿无异。
Ⅱ级:在小儿吸乳时,可有轻度呼吸急促或多汗,较大婴儿活动时有异常的呼吸困难,但生长发育正常。
Ⅲ级:吸乳和活动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喂哺时间延长,生长发育因心衰而落后。
Ⅳ级:休息时也有症状,呼吸急促,有三凹征,呻吟和多汗。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也称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一词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功能检查提示有舒张期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