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的体内过程可分为5阶段:初次
皮肤黏膜
感染,神经节急性
感染,潜伏
感染,重新激活,反复
感染。在易感宿主,接种有致病力的病毒到
皮肤黏膜后,可发生初次
感染。病毒复制使得子代病毒播散至邻近的细胞,然后播散至感觉神经的
皮肤黏膜支配区。病毒到达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核,引起潜伏
感染。病毒潜伏可为终生,亦可为病毒重新激活终止,导致临床无症状或症状明显。无证据表明神经节潜伏
感染后病毒可被消灭。
干扰素亦通过抑制病毒或免疫调节机制参与
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的控制。基因因素亦可能与疱疹
病毒感染有关。细胞免疫在控制
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方面非常重要。先天性、获得性或医源性的细胞
免疫缺陷病人可有较为经常、严重和病程较长的疱疹
病毒感染。在
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病人,存在母细胞化反应、抗体依赖或非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活动。细胞免疫可限制
感染,但不能阻滞潜伏
感染和重新激活。与巨细胞病毒不一样,疱疹病毒在人体肺泡巨噬细胞中不能复制,这可解释为什么作为肺部病原疱疹病毒比巨细胞病毒少见。
除免疫抑制的因素外,许多因素可引起潜伏
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和精神性刺激,这些触发因素可能通过细胞、体液或神经内分泌途径,使潜伏病毒的基因去抑制或免疫监控机制失调,最终导致潜伏病毒重新激活,如
发热、日晒过度、月经来潮、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后、创伤、酗酒或任何类型的严重疾病。HSV易重新激活的高危病人包括耉年人、
霍奇金病、某些
白血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器官移植或
肿瘤病人。这些病人的T-
淋巴细胞功能或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减少,所以在细胞免疫受损的病人应密切观察HSV
感染的征象。
病理改变:肺组织有炎性浸润,肺实质坏死,
出血,细胞
肿胀变圆,弥漫性间质性
肺炎,且大部分伴有疱疹
病毒感染的细胞改变特征如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有坏死性
单纯疱疹病毒性
气管炎或
单纯疱疹病毒性食道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支
气管炎,表现为黏膜
红斑、
水肿、渗出和溃疡,表面可覆盖有纤维脓性膜样分泌物。
【病因】
病因:HSV-1和HSV-2属于疱疹病毒的a亚科。其体征为复制周期短,在组织培养中产生溶细胞性
感染,在神经节中呈潜伏状态。HSV-1和HSV-2均有一20面体的核壳,核壳厚度约100nm,由162个壳粒组成,核壳包裹含病毒DNA的核心。当病毒体穿过细胞核膜时获得富含磷脂的病毒包膜。核壳体穿过核膜出芽释放至细胞表面,可释放至细胞外或直接进入邻近细胞开始进一步的复制。完整的病毒体直径约110v120nm。HSV DNA呈线型双链,相对富含G C,分子量为96×10
6道尔顿。HSV-1和HSV-2的基因组有50%同源性,这与两种血清分型的抗原交叉反应和某些生物学特性近似有关;但每型均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被各种技术所区分。
单纯疱疹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产生疱疹病毒复制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即所谓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包括细胞
肿胀、变圆,并可见到巨细胞和融合细胞,病变迅速扩展到整个细胞层,可见Cowdry A型核内包涵体。HSV能在许多细胞中增殖,常用人胚肺、人胚肾、兔肾、地鼠肾、猴肾等。HSV的宿主范围很广,能
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家兔、豚鼠、地鼠、棉鼠、鸡及鸡胚尿囊膜等。
HSV可被脂溶剂灭活;该病毒处于pH小于4或温度?56?的环境超过0.5h,即可消除其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