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 ( cat scratch disease )
别名: 猫抓病;猫抓热
解释 收起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是由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经猫抓、咬人体后侵入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病程呈自限性。汉赛巴通体革兰染色阴性,为细小微弯曲杆菌状,对糖不发酵,生化反应如氧化酶、触酶、七叶苷、马尿酸盐水解、硝酸盐还原等均呈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本病主要为散发,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秋、冬季发病者较多,热带地区则无季节性变化。传染源主要为猫,尤其是幼猫和新领养的猫,其他尚有犬、猴等,尚无人传人的报道。带病原体的猫并不发病。90% 以上的病人与猫或狗有接触史,75%的病例有被猫或犬抓、咬伤史。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占90% 。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的发病率,包括亚临床感染、轻症感染、未被明确的病例等在内可能是较高的。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原发皮损
    在猫抓、咬后3~10日,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显著;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脓疱,偶可穿破形成小溃疡。经1~3周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皮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较轻微而被忽视。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较轻微而被忽视。
    2.局部淋巴结肿大
    抓伤感染后1~2周(5~20日),90%以上病例的引流区淋巴结呈现肿大,以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常见。初质较硬,有轻压痛,直径1~8cm不等。25%病人的淋巴结化脓、偶可穿破形成窦道或瘘管。肿大淋巴结一般在2~4个月内自行消退,少数持续6~24个月。临近甚至全身淋巴结也见肿大。
    3.全身症状
    大多轻微,32%~6O%有发热(>38.3℃),疲乏(29%);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伴体重减轻(14%);头痛、脾肿大、咽喉痛和结膜炎各占13%、12% 、95%和5%。单侧球结膜和睑结膜水螅状肉芽肿,伴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parinaudo CUloglandual syndrome,POS)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助于诊断。
   
    (二)查体要点
    主要是被猫抓、咬后局部的皮损和引流淋巴区淋巴结的肿大,部分患者淋巴结化脓,甚至形成窦道或瘘管。
    猫抓病也称为猫抓热,引起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巴尔通体。通常在猫抓咬或与猫密切接触后患病,少数与狗有接触史。猫抓病在全球每年都有流行,发病人数超过4万例,以青少年和儿童居多,男女无差别,温暖季节较寒冷季节多见。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标准 展开
15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6 诊断依据 展开
17 相关课件 展开
18 相关药品 展开
19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