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发病机理
(1)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此类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短,造成肝细胞坏死。可以预知。
(2)机体对药物的
过敏反应或药物特异质反应生成中间代谢产物的
过敏反应。其过敏性肝损害又可分为—郁胆型―
肝炎和—
肝炎型―
肝炎,对肝脏损害程度与摄入药量无关,潜伏期多数较长,事前不能预测。此类有遗传倾向,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结果。
2.病理 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差别很大,临床病理分型如下:
(1)急性型:
①肝细胞型:
A.
肝炎型:轻者呈点状或灶状坏死,重者呈急性亚急性重型
肝炎,见于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和氟烷等药物引起。
B.
脂肪肝型:肝细胞脂肪性变,同时还可以有坏死,
炎症和郁胆,见于大量静滴四环素门冬酰胺酶。
②肝内郁胆型:
A.单纯郁胆型:肝小叶中心区的肝内郁胆,一般无肝实质细胞损害,亦无
炎症反应。见睾酮的衍生物,以甲睾酮所致的
黄疸为多见,口服避孕药亦可出现
黄疸。
B.郁胆伴
炎症:毛细血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汁郁积,在小叶中心区更为显著,伴有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及灶状坏死。代表性药物氯丙嗪。
③混合型:不少药物所致的肝损害不易明确分类。病理改变以肝实质损害为主,有灶性中央区,甚至带状或大片坏死等,有时可伴有轻度郁胆。
(2)慢性型:
①
慢性肝炎型:有些药物可引起慢性活动性
肝炎,其病理变化与自身免疫性活动性
肝炎相似,包括肝小叶周围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和肝小叶内炎细胞浸润,小叶界板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可并发亚急性重型
肝炎的改变。见于异烟肼,磺胺、氟烷、丙基硫氧咪啶。
③慢性郁胆型:肝脏病理显示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胆色素沉着,小胆管增生和假小胆管形成。
④其他:长期口服避孕药引起肝脏结节增生性转变,导致良性
肝腺瘤。睾酮的衍生物可导致良性和恶性
肝肿瘤。保泰松、苯妥英钠引起肝脏肉芽肿。有些药物引起肝内静脉闭塞及肝
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
病因: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中枢
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生素:红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抗病毒药:齐多夫定,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等,抗癌药如氨甲喋啶,6-硫嘌呤,5-氟尿嘧啶;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抗
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