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 ( hydatid disease )
别名: 包虫病,echinococcosis;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s
解释 收起


    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又名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是我国牧区最常见的寄生虫病。我国有两种不同虫种的棘球蚴病,即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与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人因摄人棘球绦虫卵而感染。临床上以肝包虫病最多见,肺部次之,脑、骨骼等其他器官偶尔也被侵犯。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囊型包虫病
    病人常来自牧区或在牧区有居住史。临床表现视其寄生部位、囊肿大小、有无并发症而异。早期常无自觉症状。
    (1)肝囊型包虫病:最为常见,多位于右叶。病人常有上腹胀满感,钝痛,偶有黄疸。
    (2)肺囊型包虫病: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咳出大量液体,胸痛为持续性隐痛。并发感染时,病人有发热,咳脓痰等症状。
    (3)脑囊性包虫病:少见,常有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癫痫发作。
    (4)其他:肾、脾、骨等占位性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
    2.泡型包虫病
    病人常有狩猎史或皮毛接触史。病人常有肝区不适、疼痛或胆绞痛及消化不良以及明显消瘦等症状,也常因压迫胆管而出现黄疸,或压迫门静脉而出现门静脉高压。
   
    (二)查体要点
    1.囊型包虫病
    体征常肝脏肿大、并有局部隆起,具囊性感,有时可触及“包虫震颤”。
    2.泡型包虫病
    体征肝脏明显肿大、质硬、结节。可有肺部或脑部转移灶,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也称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是棘球绦虫的蚴虫寄生于人体组织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确认的棘球绦虫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eus  granulosus)、泡型棘球绦虫(E.alveolaris)、伏氏棘球绦虫(E.VogeliRausch)和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4种,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us)、泡型棘球蚴病(echinococosis  alveolaris)、伏氏棘球蚴病和少节棘球蚴病。棘球蚴病分布于全球广大牧区,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伏氏棘球蚴病和少节棘球蚴病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我国主要为细粒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
病原学
    细粒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犬、狼等食肉动物小肠内,虫体长约3~6mm,由头节、颈节及幼节、成节、孕节各1节组成。头节有顶突及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钩。孕节的子宫内充满虫卵。虫卵圆形,棕黄色,有两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成熟后孕节自宿主肠道排出前或后,其子宫破裂排出虫卵。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水中存活7~16天,干燥环境中存活11~12天;在水果、蔬菜中不易被化学消毒剂杀死。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与中间宿主广泛。在我国其终宿主主要是犬,中间宿主主要是羊、牛及骆驼等。人摄入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细粒棘球绦虫卵随犬粪排出体外,污染皮毛、牧场、蔬菜、水源等,被羊或人摄入后经消化液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六钩蚴穿入肠壁末梢静脉,随血流入肝脏,发育成囊状的棘球蚴。受染动物的新鲜内脏被犬吞食后,囊中的头节在犬小肠内经3~10周发育为成虫,完成其生活循环。
    棘球蚴囊壁由外层透明的角质层和内层生发层组成,其外层为宿主组织反应所形成的纤维包膜。囊壁的生发层为具有生殖能力的胚膜组织,生发层的内壁可芽生出许多小突起,并逐渐发育成生发囊,脱落后即为子囊;子囊内可产生几个头节,称为原头蚴;原头蚴从囊壁破入囊液中,称为囊砂;子囊内又可产生孙囊。囊内同时存在祖孙三代棘球蚴,并充满囊液。棘球蚴的大小受寄生部位组织的影响,一般为5cm 左右,也可达15~20cm。在体内可存活数年至20年。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7 预防 展开
8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9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0 最新进展 展开
11 诊断标准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药品 展开
15 相关检查 展开
16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